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周邊 > 鶴壁 > 正文

河南日報長篇通訊聚焦鶴壁鶴山區(qū)“世外桃源”王家辿

來源:鶴壁網(wǎng)編輯:李茗茜發(fā)布時間:2020-08-10 17:05:25

  走進長長的隧洞,暑熱消散,一縷清涼的氣息悠悠地沁入心底,世界忽然安靜下來。

  向著遠處那抹搖曳的光亮,慢慢走去。青山綠樹,豁然開朗。“王家辿農(nóng)耕文化博物館”十個大字刻在村口的一排石磙子上,赫然在目。

  位于鶴壁市鶴山區(qū)姬家山鄉(xiāng),地處洹水河畔,太行山腹地的王家辿,宛若一處天然敞開的,樸素安然、自在生長的傳統(tǒng)村落博物館。

  它在藍天白云下舒暢地呼吸,在天地間悠然地生存,它的一切人、事、物,它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都在你到來的這一刻,在你驚喜的注視中,被照亮。

  美麗的王家辿村   兵鷹 攝

  青石的溫度

  “辿”(chan),網(wǎng)上新華字典的釋義是徐緩(步伐);《辭海》中的注解是安步而行;《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僅注明是地名用字。王家辿建在山半腰,崎嶇蜿蜒的山路確實需要慢步行走。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時,“辿”字在電腦上還打不出來,所以寫成了王家站。

  幽靜的石頭巷子里,沿著斑駁的石階緩緩前行,繁茂的香椿樹枝、青綠的葡萄葉子,從石頭垛墻上調(diào)皮地探出頭來,問候遠道而來的客人。

  這座始建于明朝初期的村子,在漫長的600多年的歲月里,因為三面環(huán)山,重嶺疊圍,幾乎與世隔絕。所以,這里民風淳樸,生活安然,村民至今保留著扁擔挑水、柴火做飯、石碾碾米、石磨磨面、驢車拉貨等傳統(tǒng)生產(chǎn)生活方式,吃的是自榨油、石碾小米,用的是香椿桿燒火做飯,滿屋清香;羊群自在地從村子里走過,土雞在樹枝間棲息,馬兒悠閑地踱步,一派自給自足、怡然自樂的桃花源般的生活氛圍,被譽為“太行山山村風俗博物館”。

  古村建筑布局緊湊,古風古貌保存完整。目之所及,石路、石巷、石頭墻;石樓、石院、石板房;石碾、石磨、石臼;石凳、石壩、石橋等,都各自在緩緩流逝的時間里沉默不語,在人間煙火里浸潤熏陶,見證著王氏家族25代的悲歡榮辱。

  你看那大青石上數(shù)百年的碓臼,明朝的云紋石磙,4個門簪的門當戶對,山區(qū)特色的倒座石樓,明清時期的豫晉古道,康乾年間的玉皇廟等,讓人感覺到置身古典小說的場景,多少故事都曾經(jīng)絢爛多姿,終歸于簡約質(zhì)樸。

  百余座石屋多是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建筑,院落多為“五裹三”和“五裹四”模式。“五裹三”為正堂屋五間樓房,左右各三間配房。“五裹四”是指正堂屋和對面均有五間樓房,左右各四間配房。少量為“三條腿兒”布局,即正堂屋五間房,左右各有配房,堂屋對面無房屋。其中建于1646年的王來鎖舊宅、建于1662年的王合生家院、建于1680年的王用來家院、建于1700年的王德昌家院和建于1690年的玉皇廟院等五處老宅,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2016年,王家辿傳統(tǒng)民居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玉皇廟院,是村中規(guī)模較大的一處古建筑。它由玉皇殿、供議殿、奶奶廟、古戲樓、女看臺、拐角房等構(gòu)成,由供議殿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院落,由北向南依序分布。

  玉皇殿供奉著玉皇大帝,聽村里老人說,以前王氏家族每年唱廟戲,開戲前要請廚師做一桌高檔祭品(古稱蜜食),擺放在殿內(nèi)正中供桌上,供“玉皇大帝”品鑒,有專人24小時值班看守,負責上香、接待香客祭拜。罷戲后,族長分切供品,給全村每戶分發(fā)共享。玉皇廟院古戲樓飛檐挑角,古色古香。房頂采用元寶頂修造工藝,用板壓、筒壓雙層壓法,可有效防漏。正面有四根方形石柱,氣勢舒張。前檐兩角上翹飛伸,各有掛鈴一枚,隨風而響,為廟院平添靈氣。

  古戲樓每年上演以弘揚仁義禮智信為主題的經(jīng)典戲劇,教育王氏族人傳承和睦相處、孝悌為先的良好家風。古戲樓下特別設(shè)有女看臺,專供村中女眷看戲時使用,為王家辿所獨有。

  村中有一通頗有來歷的老石碑,是罕見的古代“判決書”公開范本。立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石碑內(nèi)容記載著這樣一段故事,清道光年間,天大旱,鄰村東齊人來王家辿的蓄水池偷水,雙方爭斗,后到彰德府衙打官司。官員判詞如下:“各有各池,各吃各水,南北嶺、栢樹在社,不許外村來擔。”大意是雙方村內(nèi)各有水池,原應(yīng)各用各的水,南北嶺、栢樹嶺為同一鄉(xiāng)社,可以用水,不許外村人來擔水。王家辿人很感激這個判決,將此事刻石立碑,立于水池邊。

  現(xiàn)在的古村落,后輩們紛紛走出大山,到城市闖蕩,留下來的不足百人,但老者多長壽。清晨,在冬暖夏涼的石屋里,聽著清脆的鳥鳴聲醒來;白天,享受著黃楝樹、五角楓、香椿樹、野生皂角、野葡萄藤等百棵古樹密織的“天然氧吧”,在勞動和生活中愉悅著身心;夜晚,在滿天繁星的陪伴下入眠,這樣桃源般的生活,何處尋覓?

  村中,一戶人家門上掛著紅燈籠,旁邊木牌上寫著“小農(nóng)生活”。走進去,已過花甲之年的女主人馬合香,正在燒柴做飯,她和丈夫王相福安于村里寧靜樸素的日子,每日里燒柴、做飯、挑水、打草、推車、趕驢、摘山貨。“滿腔智慧山家福,一朵賢淑里外香”,這副嵌名對聯(lián)可謂對二人的最佳贊賞。

  王家辿村村民在放羊    兵鷹 攝

  鄉(xiāng)愁的味道

  對于不同的人來說,鄉(xiāng)愁有不同的內(nèi)涵。它或許是老院里婆娑的樹影,或許是母親手中的一縷飯菜香,或許是故鄉(xiāng)一捧溫熱的黃土。

  而在王家辿,鄉(xiāng)愁的感覺時時處處被喚醒。八個主題展館:侍牲小院、小農(nóng)生活、紅色印記、農(nóng)耕農(nóng)具、五谷糧菽、粗布工坊、辿村中醫(yī)、辿里宗親;十余處主題展場:石臼、油坊、磨坊、碾坊等,以實物和圖片生動展示著王家辿建村歷史、家居生活、傳統(tǒng)生產(chǎn)等。

  每一件物品,都珍藏著往昔的故事。輕輕抖落時間的塵埃,記憶被擦亮。

  那或許是磨坊石頭上刻的一首詩:路迢迢而非遠,石疊疊而無山;雷轟轟而未雨,雪飄飄而無寒。每一句寫的都是石磨,都是磨面,然而不帶一個“磨”字。

  或許是油坊舊址,草叢里悄悄藏著的舊油槽。想象人們從村里最古老的、樹齡有960余年的黃楝樹上摘下黃楝籽,經(jīng)過選籽、碾籽、熘沫、裝垛等工序,最后把油餅放入油槽中。在厚木板間加木楔子,先后用38斤和50斤的大錘把木楔子砸入,并不斷地加入木楔子,直至厚木板將油垛擠緊,開始出油,油滴匯聚流入下方油缸中。油匠掄錘時有節(jié)奏地發(fā)出“嗨喲”“嗨喲”的聲音。山里有風的夜晚,人們在石屋里點了油燈,火苗搖曳,影影綽綽,似在和藍色夜空中不斷閃爍的星星對話。

  又或許是在五谷糧菽展館里,那一桌八菜兩主食的仿真香椿宴,讓人垂涎。野生紅油香椿是此地的特色經(jīng)濟林木,王家辿房前屋后、坡頭嶺上無處不有,這里是鶴山區(qū)萬畝野生香椿園區(qū)所在地。“紅油流碧玉,四月滿村香”,野生紅油香椿曾是歷代皇家貢品。據(jù)說,當年王家辿村因水荒打官司到彰德府,彰德府官員到王家辿村設(shè)衙斷案,品到王家辿的香椿,覺得味美色鮮,十分獨特,便當禮品獻給皇上。皇上食后覺得味道奇異,食欲大增,體健身輕,于是每年向彰德府官方征要,如此,王家辿紅油香椿便成了“貢品香椿”。自2014年起,鶴山區(qū)逐年在王家辿舉辦香椿節(jié),紅油香椿的知名度日益提升。

  對于鶴壁鶴山的游子來說,鄉(xiāng)愁里應(yīng)該有紅油香椿的滋味吧。

  學(xué)生在王家辿村寫生    兵鷹 攝

  仙草的風骨

  王家辿村位于大唐藥王孫思邈隱居地五巖山山后,為孫思邈當年采藥之地。山上生長著銀柴胡、全蟲、遠志、丹參、葛根、沙參、冬凌草、益母草等百余種中草藥。村民大多掌握有中草藥生長和識別知識,懂得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采挖,且能利用中草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身保健養(yǎng)生和普通小疾病的防治。

  孫思邈著書《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提出“大醫(yī)精誠”的重要理念。受其影響,王家辿村醫(yī)世世代代都秉承“精誠之心”,如一棵棵仙草般有著非凡的風骨

  清朝,王家辿出一神醫(yī)王太興。相傳林州李家廠村富戶李百萬有一獨子,身患重癥,命懸一線。王太興為他看病,他診脈后對李百萬說:“此為傷寒重癥,屬火毒入內(nèi),我開一服藥,在晚飯時給他服下。半夜病人會醒,要水喝。天亮后他要吃東西,千萬不能給他。如若按我所說,我再開藥三服,管保痊愈。如若不按我吩咐,我也無能為力。”李百萬將信將疑,倒也照章辦理,病人真的很快痊愈了。

  上世紀50年代,王家辿又出現(xiàn)了一位“神三貼”王懷日,他對口歪眼斜病癥有獨門絕技,三服中藥即可痊愈。來家請治者有請必去,貧困患者他免費救治。他深得人們愛戴,晚年身患重癥,村民心焦不已,抬擔架步行把他送到百里外的湯陰火車站,送去北京治療。

  王偉賓 制圖

  時代的表情

  無數(shù)個平平常常的日子流逝,在王家辿的記憶里,那些特別的時刻,或是鑼鼓喧天,或是風云變幻,或是星光璀璨,都定格成一個時代的表情,鐫刻在大山深處。

  王家辿有“戲窩子”之稱,明朝后期有皮影戲,清朝時有古裝戲,上世紀60年代中葉至80年代末期有現(xiàn)代戲,現(xiàn)代戲曾出過名家李露意。村里武社火、舞獅等也很出彩,武社火人物參照京劇臉譜化妝,戰(zhàn)鼓擂響后,八名10歲左右男童化裝成武生,騎馬順街道來回跑,名叫跑豹子。炮手不停燃放著一米多高的“三眼銃”,炮聲隆隆,戰(zhàn)鼓齊鳴,一時讓人如置身古戰(zhàn)場。表演開始后,參演人員分成兩組,每組八人,各執(zhí)兵器對擂上陣,這叫“上引子”。引子連環(huán)表演數(shù)次后,是單人單手套路拳。而后是雙人徒手對打,接著是雙人和多人持械上陣對打,這叫“上把子”,表演者各持兵器,刀槍翻飛,看得人眼花繚亂。待到五馬破曹,擒拿敵首后,長達兩小時的表演才算結(jié)束。這樣的時刻,王家辿的表情應(yīng)該是熱烈、興奮的。

  古樸的村落也曾遭受過血與火的洗禮,有過驚心動魄的革命往事。

  走進“紅色印記”小院,這里藏著諸多第一:湯陰西部第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quán)舊址、鶴壁第一個抗日村政權(quán)舊址、第一屆湯陰縣委縣政府辦公舊址。

  1943年2月,八路軍工作團派李守明、王懷亭等到王家辿、東齊等村,在王家辿建立起湯陰西部第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村政權(quán),發(fā)展農(nóng)會會員190多人,自衛(wèi)隊隊員120多人。

  1943年春,太行抗日根據(jù)地經(jīng)過減租減息和大生產(chǎn)運動,經(jīng)濟復(fù)蘇,人民的抗日情緒空前高漲。太行區(qū)黨委派共產(chǎn)黨員王志剛、武壽彭等到王家辿、東齊一帶開辟工作,在王家辿建立了鶴壁第一個抗日村政權(quán)。

  1946年—1947年,湯陰縣掌控在國民黨手里。我黨采取了避開敵人鋒芒,保持革命力量措施,轉(zhuǎn)移到太行山區(qū),選擇王家辿村民王太斌家當作縣委縣政府的臨時辦公場地。房子內(nèi)有條暗道直通村外,有意外發(fā)生時,黨員可安全轉(zhuǎn)移出村。

  村東北有深溝原名黑溝,溝內(nèi)有洞。村人稱其為“英雄溝”“烈士洞”。1943年,中共派任、程、翟三位同志到王家辿宣傳革命,因叛徒告密,三人在村東北深溝的山洞里慘遭殺害。新中國建立之后,每年清明節(jié),村里都會組織青年和學(xué)生到“英雄溝”“烈士洞”灑掃祭拜,紀念革命烈士。

  在王家辿村的記憶里,那個時代的表情應(yīng)該是激昂悲壯,還有一點苦澀吧。

  而如今,新時代的表情,是鮮活,是溫暖,是清新。

  小村落還有自己的“旅游形象代言人”,她名叫張璐,作為姬家山鄉(xiāng)東齊村(王家辿所在行政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她為小村落做過很多實事,寫過多篇廣為流傳的旅游推廣美文。她說:在鶴山區(qū)西部山區(qū),傳統(tǒng)村落明珠散布,熠熠生輝。其中,王家辿、東齊、西頂、黃廟溝、施家溝、狐尾溝、張家溝七個國家級、省級傳統(tǒng)村落,天然地呈現(xiàn)北斗七星方位。北斗七星各具特色,王家辿是其中最鄉(xiāng)土、最明亮的一顆。

  現(xiàn)在的王家辿,當騎驢、坐驢車等鄉(xiāng)土地道、別致新鮮的體驗項目吸引了人們的視線,當王家辿客棧、游客服務(wù)中心、石板路整修、污水管網(wǎng)鋪設(shè)、古民居修復(fù)、標志石設(shè)置等眾多工程相繼完成,村落傳統(tǒng)文化與風貌得到更好地展示和展現(xiàn),日漸呈現(xiàn)新氣象和新風貌。近年來,王家辿陸續(xù)獲得中國最美休閑鄉(xiāng)村、中國鄉(xiāng)村旅游模范村等榮譽,成為河南省“百佳”旅游攝影創(chuàng)作基地、中影集團拍攝基地,并入選2017年“河南十大最美鄉(xiāng)村”等。

  6月中旬的一天,天氣忽然變得清涼,偶爾有雨絲飄落。王相福夫婦給自家的毛驢戴上綢布做的大紅花,毛驢背上鋪上藍邊牡丹圖案的被子。記者借助油坊舊址旁的矮墻,騎到毛驢背上,晃晃悠悠地跟著它的步伐往前走。

  上坡時,心里不免擔心,抓緊了韁繩。毛驢內(nèi)里攢足了勁兒,踩在石階上的步子卻不猛。山上的風景跟著它悠然的節(jié)奏顫動,人不免走了神,以為是穿行在百年前的時光里,要去山外趕集,或者回娘家。

  那表情,是任何一個來體驗的游客臉上都會浮現(xiàn)的表情:喜氣洋洋。

  (記者 凍鳳秋  編輯 蔣曉芳)

  《河南日報》

  2020年8月7日13版▼

 

?2018中原新聞網(wǎng)站版權(quán)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久久 | 日本高清午夜色 | 亚洲天天在线日亚洲洲精 | 亚洲第一成年男人网站 | 中文欧美乱码伦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