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姣
“不少人認為,肛周疾病就是痔瘡,其實不然,像壞死性筋膜炎、橫紋肌肉瘤、肛門癌等疾病也能要人命。”近日,鶴煤總醫院肛腸科副主任醫師孫建新介紹,肛腸病的種類有上百種,其中不乏一些急危重癥,不容忽視。
患了肛門癌卻自認為是痔瘡
孫建新是河南省肛腸協會會員兼協調委員會主任、鶴壁肛腸協會副主任委員,從事肛腸科診治工作20余年。他開展手術上萬例,多次在省級醫院肛腸科進修,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
他表示,很多人認為痔瘡不是大病,還買藥“自療”,有些患者常常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到醫院就診,可為時已晚,病灶已經癌變了。
孫建新曾接診過一位50多歲的女患者,起初她覺得肛門不適,自認為是痔瘡,就一直忍著。從最初的肛周不適發展到墜脹、便血,直到肛周劇烈疼痛她才到醫院就診。
“檢查后確診她患的是肛門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無法進行手術治療。家人為了讓她寬心隱瞞了病情,說是得了痔瘡,回家幾個月后患者便去世了。”孫建新介紹,肛門癌與痔瘡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疾病,痔瘡多表現為肛門發脹、有異物感、便秘等;而肛門癌多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肛門下墜、便血、腹脹、腹痛、肛門周圍疼痛等。
骶尾部囊腫常被當成“火疙瘩”
肛周長了大小不一的硬疙瘩,不少人認為是“上火”所致。孫建新提醒,這有可能是某種嚴重疾病的表現。
患者張女士發現骶尾部有腫物時以為是“火疙瘩”,在孩子們的勸說下才去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后確診她患有骶尾部囊腫,做了三次手術均有復發。
張女士長期骶尾部、肛門墜脹疼痛,因多次手術治療后復發恐懼手術,可是又疼痛難忍,最后慕名到鶴煤總醫院肛腸科進行手術治療。
“手術時,我們將患者的整個囊腫完全剝離,病理學檢查發現為皮樣囊腫,排除畸胎瘤、脊索瘤等骶尾部疾病,患者手術后沒有再復發。”孫建新提醒,骶尾部囊腫是一種較多發的肛周疾病,易誤診為肛周膿腫、肛瘺,且手術難度大,清除不干凈就易復發。
“張女士算是幸運的。”孫建新說,曾經有一位女患者也有類似情況,出現疼痛癥狀后被確診為橫紋肌肉瘤,保守治療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還有一位患者肛周患有黑色素瘤,自以為是痔瘡,最后確診時癌細胞已擴散至腹腔。”孫建新說。
肛周壞死性筋膜炎也能導致嚴重后果
“肛周膿腫有可能引發肛周壞死性筋膜炎,有些患者因此屁股被‘掏空”,甚至丟了性命。近年來我們科室收治的肛門壞死性筋膜炎患者增多,特別是重癥病例增多。”孫建新介紹,肛周壞死性筋膜炎是一種由多種細菌協同作用導致的嚴重、少見、快速進展的,以會陰三角區筋膜壞死為特征的爆發性、感染性疾病。若不能及時予以正確診治,其會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導致患者死亡。
患者常先生早期患有肛周膿腫以及糖尿病、肝炎、肝硬化等基礎疾病,身體免疫力低下,最終演變成壞死性筋膜炎,肛周、陰莖、陰囊、腹部等部位筋膜被感染壞死,身上散發著腐臭味。
“這種病的致死率高達30%,我們接診后多次為患者進行了手術,其肛門周圍有些部位被‘掏空’,康復后又進行了植皮手術。但是,手術后患者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沒幾年就去世了。”孫建新感慨,“小病莫養,及時去醫院咨詢就診,這樣才能把大病扼殺在萌芽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