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蛋糕沒事,吃蛋羹卻起了風團;一喝牛奶就嘔吐、拉肚子……食物過敏兒童的一日三餐令家長倍感焦慮。
食物過敏會伴隨孩子終生嗎?要做哪些檢測才能確診?如果致敏食物不能吃,如何保證營養?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四屆協和過敏性疾病國際高峰論壇上,多位變態反應科和兒科專家為家長詳解呵護食物過敏兒童“應知應會”。
高發、麻煩,卻非“一成不變”
食物過敏的發病率在全球呈逐年上升趨勢,在低齡人群尤為明顯。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醫師沙莉介紹,西方國家約8%的兒童受到食物過敏影響,而我國的一個單中心橫斷面研究顯示,兒童食物過敏患病率已升至7.7%。
食物過敏“很麻煩”,可出現皮膚、胃腸道、呼吸道癥狀甚至危及生命的窒息和休克癥狀,嚴重影響患兒生活質量。兒童時期大多數食物過敏與牛奶、雞蛋、魚類、大豆、小麥、甲殼類食物、堅果等食物有關。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副主任醫師文利平介紹,兒童食物過敏包括IgE介導、非IgE介導和混合型等類型,其中IgE介導的食物過敏屬于急性發作的類型。家族遺傳史、皮膚屏障障礙、剖宮產、母乳喂養時間過短、環境過度清潔、早期抗生素的使用,這些都是導致IgE介導的食物過敏的危險因素。
專家還提示,食物不耐受不涉及免疫反應,并不是食物過敏。常有家長錯將食物不耐受癥狀當作食物過敏,徒增煩惱。到底是不是食物過敏、對何種食物過敏,還需要到醫院確診。
檢測在精不在多,根本仍在預防
食物過敏的癥狀和別的過敏性疾病相比看上去沒什么不同,那怎樣才能確診,又該如何治療?
“有的家長要求醫院給孩子做的檢測越多越好,這是誤區。”文利平說,食物過敏的檢測關鍵在精準而不在多,一定要跟臨床病史相符。
如何精準診斷?文利平說,首先根據病史排查可疑食物,必要時進行新鮮食物的點刺試驗。當臨床病史采集和輔助檢查不足以診斷時,需要進行口服激發試驗。如仍無法確診,就要進行雙盲的食物激發試驗。但這一食物過敏診斷的“金標準”也存在較高風險,必須在管理嚴格、流程規范、設備和人員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在嚴密監護下進行。
專家表示,盡管最新的食物脫敏治療方法已經見到一些療效,但尚未廣泛應用于臨床。食物過敏目前還無法根治,根本仍在預防。患者教育至關重要,但該被教的不只是患者
“患者教育是預防食物過敏發作的重中之重。”文利平說,食物過敏不單是家長或醫生需要了解的問題,更是需要全民動員、全民重視的問題。
她說,要教育兒童“可以分享玩具但不可分享食物”;學校和幼兒園應定期向家長核實孩子的過敏原并備好急救藥;要教育青少年患者及其家人讀懂食物標簽,明確是否含有致敏成分,注意交叉反應;了解食物烹調注意事項,明確用何種方式加工的食物不會致敏;減少在外就餐;學會使用腎上腺素筆。
不能吃某些食物,過敏患兒的營養如何保證?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副組長胡燕說,通常確診后必須進行嚴格的食物回避,并對癥治療以緩解癥狀。此后,對于提供生長發育所必需營養成分的食物,要尋找其替代品,比如為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幼兒選擇低敏配方。隨著嬰幼兒年齡增長合理添加輔食,不要過分限制輔食攝入;除了已明確含有過敏原的食物以外,其他輔食的引入時間與正常嬰兒一致。合理搭配膳食營養,必要時進行營養素的補充和生長監測。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