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打響中原抗日戰爭第一槍”美譽的紅色村莊——浚縣屯子鎮裴莊村曾經是貧困村,近年來通過因地制宜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從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紅色旅游村,村民富了起來,村莊美了起來。
村民李海文打工時在一場意外中導致下肢癱瘓,他妻子不僅承擔了家中所有事務,還要照顧李海文的起居,家庭生活非常困難。2017年初,李海文抱著試試的態度在自家院中養了1只羊。飼養后發現羊易喂養、長勢快、省心、省力,2017年7月份在親戚的支持下他又買了8只羊。
浚縣屯子鎮裴莊村村民李海文說:“因為我殘疾了,也不能打工了,想喂羊見到收入。常年吃藥我也是家庭困難,我2017年在家買了一只羊開始試養,掌握這個技術后我又喂到了60只羊。”
李海文通過不斷學習技術,積累經驗,喂養的羊長勢良好,這讓李海文夫妻致富的信心倍增。
李海文說:“一年要是喂到五六十只(羊)的話,一年弄(掙)三四萬塊錢。村里的干部都給了大力支持,還有鄉里的領導,(讓我)有希望面對這個生活。”
近幾年,通過認真落實扶貧政策、實施扶貧扶志等措施,裴莊村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鞏固脫貧成果,確保貧困戶不返貧,裴莊村利用村里的紅色資源積極發展旅游扶貧產業。
浚縣屯子鎮裴莊村駐村第一書記秦秀江說:“自從脫貧攻堅以來,我們積極謀劃了產業項目。近兩年多來,投入700余萬元,打造紅色教育基地、愛國教育基地、國家3A級景區。”
從2016年開始,在駐村干部和村兩委的努力下,村里清運了垃圾,整修了道路,集中整治了閑置住宅、廢棄住宅、私搭亂建住宅。借助紅色景區的打造,裴莊村的顏值越來越高了。
秦秀江說:“發展旅游的同時,我們積極爭取項目資金200余萬元,鋪設了4000余米瀝青路,安裝了245盞太陽能路燈,污水管網1200余米,文化長廊2萬余平方米,通過完善硬件建設,使裴莊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浚縣屯子鎮裴莊村村民李尚生說:“咱村以前,街里污水橫流,也沒有下水道,路上哪兒都是水坑。通過這幾年扶貧工作,街里的衛生也改善了,路也修了,也安裝了路燈,村民晚上出行也方便了,每星期五星期六,還有唱戲了,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為了讓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發揮更大作用,村里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同時,依托村里傳承了600年的元宵燈會和眾多古建筑,申報了省級傳統古村落,截至目前,裴莊村接待紅色旅游達15萬人次,增加村集體收入10萬多元。
秦秀江說:“下一步我們通過發展旅游項目,為更多的村民提供就業的機會,開發農家樂,特色土產品,(讓)更多村民持續增收。” (鶴壁廣電融媒體記者:孫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