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饒玉梅(右)和張俊紅在聊天兒。
□記者 陳艷艷 文/圖
親家母生病住院期間,她在醫院忙前忙后;親家母出院后沒人照看,她主動把親家母接到家中照顧。她的行為令很多人稱贊,她則笑著說:“都是應該的,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她就是淇濱區迎賓社區60歲的饒玉梅。8月21日,記者在淇水春天小區見到了正在乘涼的饒玉梅和她的親家母張俊紅。
親家母突然生病 她在醫院忙前忙后
2016年10月的一天,一向身體很好的張俊紅突然感覺身體不舒服,便回家休息了。令她沒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她發現手腳不聽使喚,右手拿不住東西,說話也很費勁,還流著口水。張俊紅說,當時她身邊沒人,硬撐著來到了醫院。
“俊紅早些年離婚了,一直自己帶著閨女生活。俺大兒子是軍人,她閨女嫁給俺大兒子后就隨軍了。”饒玉梅告訴記者,“俊紅是個很自強的人,也很能干,不喜歡麻煩別人,要不是實在沒辦法,她肯定不會給我打電話。”
張俊紅到了醫院后,醫生告知她趕緊通知家人辦理住院手續。女兒遠在新疆,無奈之下,張俊紅便給饒玉梅打了個電話。接到電話后,饒玉梅和丈夫張桂如馬上趕到醫院幫親家母辦理了住院手續。張俊紅住院期間,饒玉梅和丈夫輪流看護她。
說到住院期間的點點滴滴,張俊紅的臉上滿是感激之情:“住院的時候他們每天都按時按點給我做飯,要不是他們我真不知道該咋辦,這幾年多虧了他們。”“不要這么說,咱們都是一家人,這么做都是應該的。”饒玉梅安慰張俊紅。
把親家母接到家中照顧
因害怕影響孩子工作,張俊紅住院時,饒玉梅、張桂如和張俊紅商量后決定先不告訴孩子,等病情好轉了再說。
半個月后,張俊紅的病情有所好轉便出院了,但留下了后遺癥:右腿依然不聽使喚,說話也不利索,身邊離不開人。看到這種情況,饒玉梅二話沒說,主動把張俊紅接到了自己家。“住到俺家照顧起來方便,把俊紅安頓好后,我們仨決定給孩子打個電話說一聲。”饒玉梅說,部隊領導知道俺家的情況后,專門給她兒子特批了一個星期的假。
從此,饒玉梅的生活發生了變化,開始以親家母為中心。“走不好路、說話不利索,俊紅剛開始對此接受不了,我們兩口子就經常開導她,跟她聊天兒,盡量讓她高興。”饒玉梅認為,一家人在一起開心最重要,不管啥時候都不應該計較那么多,“我做的這些都是我愿意做的,為了孩子,也為了這個家”。
饒玉梅的兒媳婦告訴記者:“沒有婆婆的精心照顧,我媽就不會恢復這么好。”
鄰居:沒見過這么親的親家
“玉梅的心很細,比俺閨女照顧得好。”張俊紅說。張俊紅吃飯很慢,一頓飯吃一個小時是常事兒,饒玉梅經常耐心地坐在旁邊等,時不時地摸摸飯涼不涼,涼了就趕緊熱熱。“生怕我吃了涼飯會不舒服,并且每次吃飯前都會問問我想吃啥。”
“你看我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玉梅給我買的。”張俊紅告訴記者。饒玉梅說,之前她們倆經常互相買衣服,現在俊紅生病了,給她買衣服也是應該的。
為了讓張俊紅早日康復,前兩年饒玉梅每天都陪她一起鍛煉,拉著她慢慢下樓、慢慢走路,鄰居們誰見了都說她們的感情好。“你看現在恢復得多好,已經能自己下樓了。”看著張俊紅恢復得越來越好,饒玉梅特別開心,“有一天我看見俊紅自己在洗襪子,別提心里有多高興了”。
記者采訪時,看到不少人跟饒玉梅和張俊紅打招呼,他們知道記者在采訪她倆的故事時,總會說上一句“沒見過這么親的親家,玉梅兩口子真不賴”。
張桂如告訴記者,別人夸他們兩口子有愛心,但他們認為這是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