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向陽 實習生 王婧云
陽臺上晾曬的衣裳隨風飄動,花盆里栽種的綠植充滿生機,小金魚在魚缸內追逐嬉戲……
8月20日,記者走進淇濱區黎陽路街道福源小區張秋玲家中,看到的是一個陳設簡單,但干凈整潔、十分溫馨的家。
張秋玲今年64歲,是一名退休工人,為人熱情,性格開朗。她25歲時結婚,此后近40年時間一直與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相處融洽。然而,世事難料,婆婆和丈夫相繼離世,張秋玲獨自承擔起照顧公公的責任,她毫無怨言,依然樂觀。她說:平淡是真、懂得感恩,就是我的幸福密碼。”
侍奉老人無怨言
“俺這閨女好啊!”張秋玲的公公徐同山說。
徐同山今年87歲,年事已高,動作有些緩慢,但面色紅潤,精神矍鑠。采訪時,他正在臥室的書桌前坐著看書,說起兒媳秋玲,他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贊,在他心里,她早已是自己的親生女兒。
3年前婆婆去世,去年生母和丈夫相繼因病離世,張秋玲痛苦不已。“把公公照顧好,我心里能舒服些。”她說。
徐同山老人是一名退伍軍人,保留有軍人特有的氣質,不愿長期住在其他子女家中。“我兒子和兒媳在外工作,我必須獨自承擔起照顧公公的責任。”張秋玲說,對此她毫無怨言。
每天清晨,張秋玲都會把溫水準備好,讓老人刷牙洗臉。做飯前問公公想吃啥,盡量滿足老人心愿;擔心公公便秘,就經常包菜包子、做菜饃。張秋玲說:“每次出門,我都放心不下俺公公,想方設法趕緊把事辦完回家。”
“每天給我鋪床,還經常換床單。”徐同山對兒媳的照顧很滿意。因為插有導尿管,徐同山行動不便,每天洗頭、洗腳都離不開兒媳幫助。得益于張秋玲的悉心照顧,徐同山的心情一直不錯。
婆媳關系不難處
都說婆媳關系最難處,但在張秋玲看來,她從來沒有因為婆媳關系問題發愁過。街坊鄰居都知道,婆婆在世的時候,和張秋玲的關系非常好。
張秋玲說:“我婆婆性格特別好,對我也很好,婆婆把我當親閨女看待,我把她當親娘照顧。”婆婆患有心臟病,家里的臟活兒、累活兒,張秋玲總是搶著干。
3年前的一天,婆婆突發心梗,當救護人員趕到時,婆婆已經停止了呼吸,張秋玲一下子跪在醫生面前說:“求求你們,一定救救俺媽!”婆婆去世,張秋玲傷心不已。
2019年11月,生活又給張秋玲出了難題:生母因病去世,走得有些突然;丈夫罹患惡性腫瘤,只能住院治療。張秋玲白天在醫院照顧丈夫,晚上回家照顧公公,其中的艱辛只有她自己知道。
丈夫彌留之際對張秋玲說:“好好照顧爸,你照顧我放心……”此后,張秋玲用實際行動兌現承諾。
福源社區工作人員魏凌燕介紹:“秋玲敬老孝老的事跡在社區幾乎家喻戶曉,2017年她被市文明辦、市婦聯評為‘鶴壁好媳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對于大家的贊賞,張秋玲說:“我感覺承受不起,照顧父母,天經地義,是我應該做的。”
對待生活很樂觀
“我不喜歡麻煩別人,啥事能自己做就自己做。”張秋玲說,換水管、修馬桶,都是自己動手,她不愿給別人添麻煩。
“有山靠山,沒山獨擔。”她常用這句話激勵自己。
張秋玲堅強樂觀,還有一副好嗓子,是福源社區藝術團骨干。記者采訪時注意到,她家的沙發上放著3個筆記本,里面全是手寫的譜子和歌詞,以紅歌為主,其中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走在大路上》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唱歌跳舞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讓心情變好。”張秋玲說。
“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平平淡淡才是真。”張秋玲說,“人要學會感恩,感恩我們能過上好日子,感恩父母對我們的愛和付出,感恩親戚朋友的關心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