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鶴壁技師學院新生報到現場。 鶴報融媒體記者 王風嬌 攝
□鶴報融媒體記者 王風嬌 通訊員 申圣
秋高氣爽,最好讀書。8月22日,記者從鶴壁技師學院獲悉,該學院2020級新生報到人數為3300余人,報到人數創學院歷史新高。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確保新生報道工作順利進行。”21日6時,距離約定到崗時間還有30分鐘,鶴壁技師學院院長張吉生就已來到學院大門口,和負責當天新生入學工作的各小組負責人再次強調職責與操作注意事項,生怕有半點兒疏漏。
“建校以來,我參與過的新生接待次數不算少,但像今天這樣又驚又喜又緊張的心情,還是頭一遭。”鶴壁技師學院黨委書記齊建民在核對完當天全面工作流程后告訴記者,今年因突發疫情,學院的招生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今年新生入學人數比去年同期多1000余人,大家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更需不懈努力。”齊建民說。
建校以來,學院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級部門有關領導高度重視下,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努力實現特色發展,不斷提升學院綜合實力,作為省人民政府批準的一所公辦高等職業院校,鶴壁技師學院已成為鶴壁市一所規模大、實力強、具有發展活力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院校。
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鶴壁技師學院2020級新生報到人數創新高的背后,是該學院教職人員在精益求精的工作中恪盡職守,負重前行。鶴壁技師學院近萬名師生在鶴壁市這片熱土上,團結一心、開拓奮進,揮灑著青春和汗水。
嚴密防控
新生報到安全有序
“同學,請在這里排隊測量體溫”“這位家長朋友,請您佩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離”……鶴壁技師學院機械系2019屆學生孫俊毅作為志愿者負責新生接待,他嚴格按照疫情防控程序接待新生,確保新生安全入學。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新生入學前,鶴壁技師學院根據學院實際情況全面部署,嚴密把控。根據校園疫情防控要求,學院本著“以人為本、文明迎新、親情服務”的宗旨,對2020級秋季新生入校工作科學統籌,成立迎新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組、宣傳報道組、新生接待組、學生服務安排組、物品配備組、安全保衛組等10多個組別,周密安排落實各項工作。
學院采取分期分批錯峰進行報到,校門口設立了測溫點、健康碼掃描檢查點,每位入校學生都需要經過檢測,有序進入學院,確保每位入校學生體溫正常、健康碼檢測合格。
規范報到流程,強化服務工作。開通了新生入校快速通道,新生在學院教師和志愿者的幫助下有序進行入學信息登記、食宿安排,通過校園廣播及時開展校園疫情防控知識宣傳,確保每一位新生盡快熟悉校園環境、適應新的校園生活。
苦練內功
半軍事化管理初見成效
起床以教官的哨聲為令,生活用品擺放位置都有明確規定……正是這樣半軍事化的管理模式鍛煉了鶴壁技師學院學生果斷的性格和堅強的品質,這些優點讓該學院學生在學習專業課時有了更多精力。
細化管理提質量。鶴壁技師學院對在校學生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新生開學軍訓期間,除了接受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同時還要學習學生宿舍管理實施細則、學生管理條例、學生違紀處罰條例、勞動教育和勤儉節約教育、秩序建設教育等紀律教育,從而增強學生的紀律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
學生在校期間除享受國家免學費政策外,涉農專業學生同時每年還可享受2000元助學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每年可享受2000元生活補貼,部分企業定向委培生還可享受企業資助或申請參加學院組織的勤工儉學活動。
近年來,鶴壁技師學院在人事管理、教學管理、資產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針對定崗定編定責、機構設置和崗位聘任、教師培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學籍管理、教學工作量、固定資產等,制定完善了相關制度,使學院的管理更加規范,管理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學院硬件設備不斷完善,擁有數控加工、精密數控車床、電火花、激光切割機、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無人機等省內一流、國內領先的大型實訓設備。學院充分發揮省級名師工作室示范引領作用,助力教師專業發展;發揮省市級技能競賽選拔培訓基地優勢,在國家級、省級、市級重大技能大賽中屢獲佳績。
鶴壁技師學院獲得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校、國家高級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三級安全生產培訓基地、河南省職業教育特色學校、河南省雨露計劃培訓基地、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河南省省級技能人才公共實訓鑒定示范基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
校企合作
奏響畢業生就業新樂章
“俺村好幾個孩子都在這所學校上學,聽說畢業找工作不發愁,這不我也把俺妞送來了。”家住淇濱區金山街道龐村的王麗娜告訴記者,她的女兒今年考取了鶴壁技師學院護理專業,她特別開心。
鶴壁技師學院始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以教學改革和質量工程建設為抓手,以職業崗位能力標準為依據來改革課程結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積極探索一體化教學、新型學徒制、校企合作聯合辦學、工學交替等人才教育培養模式,形成了特色鮮明,適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
以就業為導向,采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通過學院對企業的反饋和需求,結合市場導向,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加強“訂單式”人才培養,開辦了天海班、淘寶班、海信班等專班。與天海集團、海能達、富士康、中南教育集團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確保學院畢業生更加高質量、高薪就業。該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在99.5%以上,穩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
學院開設專業也由建校之初的電子、電工、鉗工、車工4個專業發展到現在的機械、電子、人文、汽車、經管等五大類20余個專業。近年來,伴隨著本地區產業結構的多元化發展及“互聯網+”模式的壯大,學院新增設了汽車營銷、護理、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等新專業,逐步形成以特色品牌專業為支撐,與主導產業相適應的專業布局和動態調整機制。其中,汽車運用與維修、電子技術應用、網頁美術設計、機械加工技術、學前教育等5個專業為國家示范校重點建設支持專業;模具設計與制造、數控技術應用兩個專業為鶴壁市品牌專業;會計電算化、學前教育、汽車運用與維修、數控技術應用和計算機應用等5個專業為鶴壁市特色專業。該學院畢業生周連春1991年畢業于鶴壁市技工學校(鶴壁技師學院的前身)鉗工專業,現在擁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是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現任東華理工大學教授。
今年年初以來,鶴壁技師學院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學院高質量發展,加大了招生宣傳力度,不斷加強內涵發展。在畢業生就業安置、技能大賽、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吸引了更多學生立志技能成才,為報效國家做好人才儲備。
“站在嶄新起點上,鶴壁技師學院將繼續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努力實現特色發展、內涵式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學院綜合實力,為建設‘國內有特色、省內有影響、豫北創一流’的高等職業院校而努力奮斗,為打磨‘中國制造’培養更多‘青年工匠’!”張吉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