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國飛介紹展館內的地契。
記者 李明英
“地契作為土地的見證和衍生品,從側面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立法和文化,是研究中國史學、稅賦制度、風土人情、印刷技術、書法藝術等不可或缺的資料。”8月24日,浚縣收藏愛好者、中原地契博物館館長趙國飛向記者介紹。
近日,中原地契博物館在浚縣開館,免費對外開放,每天都有不少愛好收藏的市民前去參觀。當天,記者也來到位于浚縣大伾山南麓的中原地契博物館。趙國飛介紹,中原地契博物館面積500余平方米,館藏地契1000多種5000多份,藏品除了中國的,還有日本、越南、比利時、朝鮮等國的,時間跨度從明、清、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從側面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
中原地契博物館展出了一份明朝萬歷十七年二月的地契,這份地契被鑒寶專家鑒定為精品。“這份地契是萬歷年間的官契,距今己四百多年,也是博物館中年份最早的。這份地契我收藏了十幾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我希望更多人了解地契變遷史,讓文化得到傳承。”趙國飛說。
在展廳內,記者還看到不少承載紅色歷史的地契,上面的內容是:抗戰時期,中國人民團結一心,把自己的地契拿出來賣,以支援前線抗日。
“這是一份翻身契,是共產黨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的見證。這份地契反映出農民有了土地,從此翻身做主人。這樣的地契現在非常少,能達到國家一級文物標準。”趙國飛說,博物館還收藏了清朝順治年間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浚縣不同時期的地契,有的還上過中央電視臺的鑒寶節目,獲得了國家級文物鑒賞專家的肯定。
中原地契博物館收藏的數千份地契實物,有的堪稱孤品,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據我了解,這樣專業的地契博物館在全國屈指可數,在河南是首家,鶴壁能有這樣規模的博物館,對中國文化事業、收藏界都是很大的貢獻。”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文物鑒賞家朱脈純說。
“地契不僅是契約,還包含著不同時期的書法、官印形式及篆刻手法。一份地契經過時間的洗禮,細讀里邊的內容,你會發現每份地契中都藏著一個故事。”浚縣書協副主席周新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