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周邊 > 鶴壁 > 正文

鶴壁市淇縣七里堡村:孔子講學地 圣言傳沬土

來源:淇河晨報編輯:李茗茜發布時間:2020-08-27 10:06:03

古民居明樓

古民居明樓院內的影壁

古民居精美的磚雕

杜寶成向記者介紹古民居明樓

學修書院的匾額

七里堡村的古民居

  □記者 劉倩倩 文/圖

  淇縣橋盟街道七里堡村曾是孔子講學處,有學修書院、杜氏家訓、古民居——明樓等。8月26日,記者來到七里堡村采訪,從村民口口相傳的孔子講學等眾多歷史故事中,感受到了七里堡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村子因距縣衙七里而得名

  “七里堡村是個古村落,很多資料記載,在商周時期,或者更早,這里已經有人居住并形成村落,還吸引了孔子在此處講學,后建起學修書院,培養了一批批讀書人。”七里堡村村民杜學宇給記者講起了七里堡村的歷史。

  杜學宇,是一名64歲的退休教師,因為熱愛歷史和寫作,他經常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關于七里堡村的故事記錄下來,希望在若干年后,七里堡村村民還能了解村子的歷史。

  查閱相關資料,明嘉靖《淇縣志》記載:“春秋時,孔子適衛與弟子在七里堡、淇門等地講學。”清《淇縣輿地圖說》記載:“七里鋪,屬崇勝里,城北七里,戶八十三,口二百二十二。當驛路。”1996年出版的《淇縣志》中記載:“七里堡村西有龍山文化至商代聚落遺址。”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

  “七里堡村的名字因為距離縣衙七里而得名,剛開始叫七里鋪,后來居住的人越來越多,就叫成了七里堡。”杜學宇說。

  孔子曾多次在此講學

  據史料記載,孔子周游列國14年,其中在衛國生活、講學的時間最長,而七里堡就是孔子曾經講學的地方。在七里堡村黨群活動中心,珍藏著一對石柱,表面光滑,上面鐫刻有楹聯,寫道:“富教兩加皇矣圣言傳土,車徒三至岸然道貌留淇泉。”這副楹聯是說,孔子教化民眾的言論世代盛傳于沬(mèi)之鄉,孔子帶著弟子在衛國講學時給沬鄉人留下深深的印象。沬之鄉指的是淇縣,《詩·風·桑中》有一句“沬之鄉矣”。《括地志》說:“紂都朝歌在衛州東北七十二里朝歌城是也。本沬邑,殷王武丁始都之。”

  《論語·子路》記載:“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是記述孔子和弟子冉有游衛國時的一段話,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就是:“孔子到衛國去,冉有替孔子駕車。孔子說:‘衛國百姓眾多咧!’冉有說:‘百姓既然這樣眾多,還需要什么法子去治理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足。’冉有又說:‘假如已經富足了,還需要什么法子去治理呢?’孔子說:‘立學校使他們受教育。’”后世以“富教”指富民和教民,謂使人民富裕,并加以教育。

  “因為孔子曾在這里講學,每年到除夕,我們村家家戶戶都會到供奉孔子的圣人廟祭拜,這是從祖輩傳下來的習俗。農歷每月的初一、十五,前來祈禱的村民也不少。”65歲的村民杜寶成說。

  學修書院彰顯孔子遺風 崇文重教人才輩出

  淇縣橋盟街道七里堡村包村干部李清亮告訴記者,現在的七里堡村黨群活動中心就是學修書院的原址,曾是孔子講學之地。李清亮介紹,七里堡村東原建有一座明崇禎年間重修的三教堂,供奉孔子、老子、釋迦牟尼。清乾隆六年至乾隆十三年,浙江錢塘人勞經武在淇縣當知縣。勞經武十分重視教育,讓七里堡村富紳杜丹將三教堂改建成了學修書院。七里堡村不少老人回憶,在他們小時候,就在學修書院讀書,周邊村子的孩子也都在這邊上學。

  據史料記載:學修書院占地1300平方米,坐北朝南,兩進院落。院墻為青磚砌成,高約8尺,內墻粉有白灰泥,墻頂為青磚并建有重檐,古樸厚重。書院臨街為鐘樓,闊三間,高約兩丈,青磚平頂,正中有大門,門上有青石門額。門額長1.5米,高50厘米,厚15厘米。上凹刻“學修書院”四個行楷大字。門額右邊凹刻小字“大清乾隆乙未”,左邊凹刻“仲夏吉旦立”,字為淇縣知縣勞經武所書。書院正門兩旁各有一個圓形木格窗。整個書院,布局規整,鐘樓、過堂、正殿同在一條中軸線上,建筑考究。

  學修書院建成后,成了周邊地區的讀書人研讀四書五經的場所。他們從四面八方聚集這里,讀書作文,切磋學問。另外,這里還設了私塾,村里家道殷實的人家,聘請了飽學之士當私塾先生,把子弟送到這里,讀書習字。

  “受圣賢遺風影響,得書院之便利,七里堡村的讀書人多。據統計,自書院建成后七里堡村杜氏家族出了修職郎1人、文林郎3人、進士1人,另有貢生、太學生各5人,廩生、增生20余人!”杜學宇自豪地說。

  據七里堡村的老人回憶,上世紀40年代,書院的建筑完好,院內古柏森森,環境幽美。民國年間,在學修書院的原址上蓋起了新式學校,現在書院原貌已不復存在,獨留一通清乾隆年間的古碑。

  七里堡村與名將胡大海的故事

  “我們村老人小孩都知道一個‘小廟的麥秸垛抱出來’的故事,講的就是明朝名將胡大海和七里堡村的恩怨。”杜學宇說,按照常理,古代廟里面的麥秸垛一般不會取出來,就是為了讓路人能在廟里歇腳避雨,但村民卻把七里堡一處廟宇的麥秸垛抱出來了,這是為什么呢?原來,胡大海在參加朱元璋的義軍之前,曾在七里堡村一帶討飯,但因為他長相兇惡,出言不遜,村民不愿施舍給他。

  “胡大海還打傷了村民,為了驅逐胡大海,村民把廟里的麥秸垛抱了出來。在胡大海饑寒交迫之際,是杜姓村民接濟了胡大海,還教育他男兒要自強自立,有一番作為。后來,胡大海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朱元璋論功行賞,胡大海說他有一個心愿:‘要到七里堡村報恩、報仇。’”杜學宇講得津津有味,說胡大海來到七里堡村后大開殺戒,杜姓村民因為當年曾幫助過他才逃過了一劫。

  杜學宇說,七里堡村與胡大海的故事無從考究,只是村民茶余飯后的閑談。“我們村姓杜的人比較多,這則小故事告訴大家做人做事要牢記‘與人為善,積德行善。’七里堡村民風淳樸,村民之間和睦友好,既不爭強好勝也不計較得失,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淳樸民風。”75歲的杜學宇說。

  《杜氏家譜》記載:“元末明初,杜百千、杜百萬兄弟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移民河南。杜百千遷入新鄉小冀定居,杜百萬遷入淇縣七里堡村定居。”七里堡村曾有杜氏祠堂,20世紀50年代初期尚保存完好。祠堂里的“祖德宗勃流方遠,子孝孫賢世澤長。”“祖澤百年惟禮樂,家風十世有箕裘。”“春露秋霜當思德業由先澤,云蒸霞蔚留得詩書與后人。”三副楹聯被《淇縣志》收錄。

  保存完整、建筑考究的明樓

  “我們村曾有不少明清古民居,新中國成立后分給村民居住,再后來有的翻新了,有的拆掉了,現在僅留三處古民居,明樓保存最完整,也最漂亮。”杜寶成帶著記者來到一處古民居前,該房坐北朝南,為兩層磚瓦樓房,面闊五間,建筑考究,人們稱之為“明樓”。明樓的二樓前臉多為木雕隔扇,隔扇上雕刻的圖案精美,做工精細。明樓外有院墻、街門,街門頂部為磚拱結構,但已經損壞,只留殘垣斷壁。

  村民介紹,自古七里堡村村落布局完整,村莊有東西兩條大街、南北兩條小街,構成方格狀。其中北街為主街,長約300米,臨街多為兩進院落。房屋多為歇山式瓦房樓、青磚平房等樣式。在另一處古民居前,留有清乾隆年間的一塊匾額。匾額上寫著“世德作求”四個字。“世德作求”源于《詩·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寓意德行能夠匹先祖。

  杜寶成介紹,出于防匪盜的考慮,北街西頭、東頭分別建有西大門、東大門。此外,臨街房及院落后排房建有女墻、墻垛等,如遭遇匪盜,家人可持武器迅速登上房頂。遺憾的是,20世紀80年代之后,很多明清時期和民國年間的建筑都被拆除。

  七里堡村還有一處水打磨,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我們村東邊原有一條大道,因常年車輪碾壓,風吹雨刷,形成一道大溝。1937年溝內涌出泉水,逐漸匯成小溪,常年流水不斷,溪水流向縣城距村約200米的正南方。1965年我們利用水資源,建立了一個水打磨。”杜學宇介紹,所謂水打磨,其構造為上層石磨盤吊在屋頂上,下一層石磨盤連接著一個柱子,在木柱的下方裝著一個輪子,輪子與柱子之間裝有多個渦片。

  “我們村正南方有個二道溝是東西走向,常年泉水不斷,把二道溝的水引至東邊的水打磨跟前,利用地勢落差,水嘩嘩地向下流,正好流向下面的渦片上,推動渦輪轉動,石磨下層自然跟著轉動,水打磨可以供全村300多戶磨面。”杜學宇說,后因泉水枯竭,七里堡村的水打磨在1970年廢棄。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视频乱码 | 久久精品色婷婷国产福利 | 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在线观看 |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精品 | 自拍微拍福利精品在线资源 | 三级网站在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