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廣堂(右二)帶著學員一起練習節拍。
□記者 陳艷艷 文/圖
“噠、噠、噠、噠……一定要仔細聽節拍,跟上節奏。”8月24日,記者來到淇濱區福田二區黨群服務中心時,二胡公益課堂隊長張廣堂正跟學員一起打著節拍熟悉曲子的節奏,“我們的學員都是退休老人,得慢慢兒教”。
課間休息時,學員們紛紛表示,二胡公益課堂不僅豐富了他們的退休生活,還讓他們收獲了健康和快樂,結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創辦公益課堂,傳承民族器樂
說到與二胡的結緣,64歲的張廣堂把時間拉回到了2016年3月份。“一天早上,我在芝麻官文化公園吹笛子時,看到一個小伙子在一旁拉二胡,而且拉得非常好聽。我當時就被吸引了,便想跟著小伙子學拉二胡。”張廣堂隨后向小伙子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小伙子沒有絲毫猶豫便答應了,“那個小伙子就是李鑫龍老師,創辦二胡公益課堂就是他提議的”。
今年32歲的李鑫龍自幼學習民族管弦樂,目前是河南省民族管弦樂學會二胡專業委員會理事,一直都很重視民族器樂的傳承。“創辦二胡公益課堂的初衷就是想讓咱的民族器樂得到傳承,都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得把民族的東西傳承下去。”李鑫龍告訴記者,老年人學習拉二胡,潛移默化中就能影響到下一代,這樣傳承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決定學習拉二胡后,張廣堂每天都很認真地練習,進步也是很明顯的。幾個月后,李鑫龍將自己想創辦二胡公益課堂,免費教退休老人拉二胡的想法告知了張廣堂。“人家免費教,還提供二胡,這是多好的事兒啊,我當然支持了!”張廣堂笑著說,就這樣他成了二胡公益課堂的隊長,每周固定時間帶著學員一起練習。
學員從最初5人到現在100多人
“天下真會有這么好的事兒?”當張廣堂把這個好消息告訴身邊的老朋友時,不少人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每當聽到這樣的質疑時,張廣堂都會肯定地說:“當然了!”
就這樣,在質疑聲中,2016年8月1日,二胡公益課堂開班了。“二胡公益課堂剛開班時,包括我在內只有5個學員,最大的有80歲呢!”張廣堂說,李鑫龍有工作,但他每周都會抽出時間給張廣堂他們上課,這讓他們很感動,“我們老了,手和腦子都不如年輕人,學得慢,但我們每天早上都會自發練習”。
后來,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加入這個隊伍,現在已經有100多人了,分4個班練習。“今天上課的是4班,是去年4月份開班的。”學員們練習得格外認真,張廣堂特別高興,“我們的學員都準時來練習,還有專門從老區趕過來的。”
“剛開始我帶著他們在室外學習,后來人越來越多,而且受天氣影響很大,所以我就想辦法協調教學場地,最后協調到市文化宮。”李鑫龍告訴記者,今年受疫情影響,為了減少人員聚集,現在他們又在福田二區黨群服務中心上課。
“我們不圖啥,大家開心就好”
學員們告訴記者,現在的二胡公益課堂可是小有名氣,不少社區有演出都會邀請他們參加。“我們不圖啥,大家開心就好。”張廣堂認為,只要大家愿意聽他們拉二胡,他們就愿意為大家演出,“我們天天練習拉二胡,附近社區都知道我們這里有個二胡公益課堂,所以他們一有活動就會讓我們去參加。我們能把自己學到的才藝展示給大家,這讓我們很有成就感”。
宋曉梅是二胡公益課堂的早期學員,現在已經可以教初學者了。宋曉梅說,自從她來到二胡公益課堂學習拉二胡后,她的身體更健康了,心情也越來越愉悅了,“拉二胡要手腦并用,對我們這些老年人來說,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式。我必須堅持下去,把這份快樂傳遞給更多人”。
“我剛學一年多,簡單的曲子已經能拉了。我還在這里交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這讓我的退休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了。”在鶴翔西區居住的賈先生笑著說,“只要沒有特殊的事兒,我堅決不耽誤一節課。”
除了參與社區活動,二胡公益課堂還會組織學員們一起去采風。“老了也得不斷學習、鍛煉,這樣的退休生活才會越來越有意義。”張廣堂笑著說,他們是一群快樂的二胡迷,“很感謝李鑫龍老師為我們的付出,讓我們在退休生活中找到了更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