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靜
“別小看俺們種的這些辣椒,跟小麥玉米相比,它們能讓俺老百姓一畝地輕輕松松多掙3000塊錢。”8月27日,記者來到淇縣西崗鎮方寨村,一進村,不少村民便開始向記者講述他們脫貧致富的“方寨”模式。
近年來,方寨村探索推行黨建+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了“閑置資源盤活、集體經濟壯大、貧困群眾增收”的喜人變化,走出了一條群眾與村集體雙贏的產業發展新路子。
方寨村只有3000畝耕地,要想鞏固脫貧成果,必須圍繞農業產業化做文章,向土地要效益。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農戶以土地、勞力等折算為本金入股,村集體以種子、農藥、化肥、技術等同樣折算為本金入股,共同合作種植經濟作物——辣椒。農戶不出錢,資金全部由村集體負責;村里與種子公司簽協議,“訂單農業”不愁銷路。
有村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辣椒與玉米生長周期一樣,都是100天,但種植辣椒每畝地的凈收益能達到5000元,與種植玉米相比,一畝地能增收3000元。
今年,通過“黨建+合作社+農戶”模式,方寨村集體預計能夠分紅60萬元,這筆錢將用于投資再生產和村內公益事業。在辣椒產業園,針對一些就業困難的貧困戶,村里設置公益性崗位,可使貧困戶每月增收五六百元。
下一步,方寨村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明年再種幾百畝大蒜,在大蒜地套種辣椒,進一步挖掘土地潛力,在帶動群眾增收的同時,壯大村集體經濟,更好服務全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