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牛蕾
“把這個樹莖修剪一下,結過果實并被果實牽引與地面垂直的老枝條都要剪掉。”8月16日,山城區石林鎮西酒寺村,在位于鶴鳴湖畔的華果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棚里,合作社負責人張華蕊查看火龍果長勢時說。
返鄉創業,“南果北種”初顯成效
張華蕊和丈夫原本在外地打工。近幾年,鶴鳴湖生態逐漸修復,景色更加秀美,游客越來越多,夫妻二人便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
“近幾年家鄉變化非常大,尤其是鶴鳴湖的旅游開發頗具規模,我覺得可以通過差異化發展的方式把游客吸引過來,就想著在這里建一個‘南果北種’基地,吸引游客到此消費,增加集體收入。”張華蕊說,他們夫妻二人一番深思熟慮后,決定返鄉創業。
2018年,張華蕊在山城區政府的幫扶下,承包西酒寺村集體用地創辦了華果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南方火龍果的種植技術引入北方,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高效農業轉變,建設綠色生態園。
項目一期占地3萬余平方米,建成了包括種植3個品種的紅心火龍果,2個品種的鳳梨、香蕉等熱帶水果及有機果蔬在內的11個新型溫室大棚,相繼推出了火龍果面條、火龍果干、火龍果酒等特色食品。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張華蕊的合作社經營得很是紅火,已成為一家集果樹培育、水果采摘、特色加工于一體的綠色生態園。
“今年第一批果子已經全部預訂完了。”張華蕊說,“目前已經預訂到下一批果實了。”
教技術、管收購, 幫留守婦女家門口就業
在發展合作社的同時,如何幫助留守婦女就業、增加收入,一直是張華蕊思考的一個問題。合作社創立之初,她就鼓勵、發動村民特別是留守婦女加入合作社。
村民蘇金葉的丈夫因病去世,自己又沒有一技之長,生活困難。2014年,蘇金葉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合作社建設時,她就一直在這里務工,主要負責鋤草、剪枝、壓枝等工作,目前已實現穩定脫貧。
“我想通過這個合作社,讓留守婦女通過勤勞的雙手獲得財富。這樣,不僅能減輕家里的負擔,還能提升自己的家庭地位。”張華蕊說,除了蘇金葉,在合作社工作的婦女還有54名。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了讓留守婦女擁有一技之長,張華蕊開始謀劃通過“基地+農戶”的方式,教大家種植技術,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態綠色農業種植。
“我給留守婦女提供技術,等到果實成熟的季節,我這里管收購,讓她們有收益保障,這樣她們做起來也會更加踏實放心。”張華蕊說,合作社成立兩年來,已安排貧困婦女就業20多人,帶動16戶貧困戶取得了良好收益。今年6月份,張華蕊被評為鶴壁市“鄉村出彩巧媳婦”。
“我用自己小小的能量,盡可能多地帶動身邊的留守婦女參與到現代農業發展中來,參與到就業創業上來,讓大家從中受益,增強大家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一起撐起家庭的‘半邊天’。”張華蕊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