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艷艷 文/圖
于鳳英在喂白喜堂水。
“哥,馬上就回來給你擦身子,擦完會舒服點兒。”9月13日,記者見到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黑塔村于鳳英時,她正提著尿壺往外走,“只要我在家,俺哥一尿我就趕緊去倒掉,這樣屋里不會有太大的氣味。”于鳳英口中的哥是她丈夫的堂哥白喜堂,是位五保戶,20多年來都是她在照顧他。
答應人的事,再苦再難也要做到
白喜堂無兒無女,兩個妹妹均已去世,如今跟白喜堂最近的人就是于鳳英了。由于身體原因,白喜堂干不了重活兒,自從分地后于鳳英和丈夫便幫著他干農活兒,而他則負責喂牲口。“每次糧食打好后,都專門給俺哥背到家,這樣他吃起來方便。”于鳳英說,白喜堂一直住在土坯房里,后來房子年久失修坍塌了,她和丈夫就在自家院里給白喜堂蓋了間房子,從那時起她就開始照顧白喜堂了,到現在已有20多年了。
“那會兒俺哥才60多歲,拄著拐杖能走路,也能自己做飯,我把米、面、油、菜放在他屋里就行了,生活基本上能自理。”于鳳英說,后來他的雙腿沒了知覺,雙手也不聽使喚了,只能臥床,吃喝拉撒全部在屋里解決。
于鳳英的擔子也越來越重了,白天不敢出門太久,晚上也睡不踏實。“出門時間長了,怕俺哥有啥事。”于鳳英說,去地里干活兒半晌總得回來看看,要不然不放心,“晚上睡覺也一直操著心,之前俺哥從床上掉下來一次,從那以后我就每天晚上11點多再起來看看他”。
說到于鳳英,村里人都會夸贊一番:“之前,她老伴兒也有病,她一個人照顧倆病人,真不容易。”“伺候一個跟自己沒啥血緣關系的人,能做到這一步真是了不起。”每每聽到這些話,于鳳英都會說一句:“答應人的事,再苦再難也要做到。”
“喜堂哥身邊沒個人,咱跟喜堂哥最親,他年齡大了咱得照顧,得讓他有吃有喝。”于鳳英告訴記者,她丈夫沒生病前就經常跟她這樣說,她當即就答應了丈夫,“丈夫走了,答應丈夫的事,我要做好”。
只要我還能動,就會一直照顧下去
“鳳英都是69歲的人了,干活兒仍很利索,地里活兒干得快,家里也收拾得很干凈。”于鳳英的鄰居說,別看白喜堂吃喝拉撒全在屋里,可屋里沒啥難聞的氣味,“都是因為鳳英好收拾,天天給白喜堂擦洗”。
采訪間隙,于鳳英就沒有閑下來,一會兒喂白喜堂水,一會兒給白喜堂擦洗,還不忘陪白喜堂說說話,逗他開心。“只要我在家,除了干活兒就是在俺哥屋里忙活,床單被褥都得勤換,要不然俺哥躺著不舒服,屋里也不好聞。”于鳳英笑稱,除了地里的活兒,她就天天圍著她哥轉,洗洗刷刷、做飯、吃飯,“吃一次飯得一個小時,冬天得熱好幾次”。
為了讓白喜堂的雙手得到鍛煉,于鳳英盡可能讓白喜堂自己拿著勺子吃飯,而她則在旁邊看著。每次吃飯前,于鳳英先把白喜堂扶起來讓他坐在床邊,然后再搬來凳子、桌子卡在床邊,接著把碗端上去。“俺哥用勺子能挖起來飯,就是吃得慢。”于鳳英說,吃一次飯撒得哪兒都是,都得提前給他圍上一塊布,“再慢、再亂也得讓俺哥自己吃,除非真有事我才喂,要不然俺哥的手會越來越不聽使喚”。
“她因為答應了丈夫就無怨無悔地奉獻了20多年,村里人都很佩服她。”黑塔村黨支部書記馬東方說,于鳳英是全村人學習的榜樣,“她誠實守信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非常值得大家學習”。
如今,于鳳英已經習慣了照顧白喜堂的日常生活,她說:“只要我還能動,就會一直照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