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6月,關愛中心志愿者在淇縣廟口鎮土門小學與孩子們一起做游戲。市守望幸福留守兒童關愛中心供圖
□記者 李明英
“阿姨,你們還會來嗎?”
“來,下個月我們一定過來看你們!”
這是我市守望幸福留守兒童關愛中心(以下簡稱關愛中心)的志愿者到山區學校陪伴留守兒童時,與孩子們的對話。
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承諾,孩子們聽到后臉上立刻綻放出了笑容。為了孩子們燦爛的笑容,志愿者們已經堅持了4年。
答應的事就得辦到
“每次我們去山里開展活動都能感受到孩子們對親情的渴望,看著孩子們開心的樣子,我們感到所做的一切都值得!”9月13日,關愛中心負責人袁靜告訴記者。
2016年3月,袁靜、徐艷玲、王志華3位女性志愿者成立了關愛中心。說起多年的志愿服務活動,她們最自豪的就是針對山區留守兒童開展的幸福營養站、幸福書屋、天使助學、幸福課堂、健康義診等一系列關愛活動,每周開展的活動讓孩子們感到留守不孤單、溫暖在身邊。
鶴山區鶴壁集鎮梨林頭村70歲的杜學斌告訴記者,他家里有十口人,大兒子5年前因病去世,家里為了給大兒子治病欠下近20萬元的外債,二兒子因病生活無法自理,孫子、孫女5個人的上學費用都要靠杜學斌。關愛中心的志愿者在走訪時得知杜學斌家的情況后,立即對他家進行了幫扶。
“以前家里太難了,如果不是關愛中心的幫助,俺孫女高中、大學的學費還不知道該怎么辦呢。”杜學斌說起志愿者對他家的幫助時,感動得直掉淚。
隨后,老人拿出孫女寫的信交給志愿者,信上寫道:感謝你們伴我同行,感謝你們在我身后,讓我知道我的背后并不是空無一人,我會努力學習,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像你們一樣溫暖別人的人。”
面對杜學斌及其家人的感謝,關愛中心副主任徐艷玲說:“我們只是做了一名志愿者應該做的,答應了幫你們,我們就得辦到,以后我們會努力把關愛帶給更多人。”
堅持每周一次志愿服務活動
形盆、黃洞、施家溝、蔣家頂、梨林頭、張公堰、土門……4年來,關愛中心的志愿者走遍了鶴壁市的各個山村。為了讓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感受到親情、友情,志愿者們風雨無阻,堅持每周一次志愿服務活動,為山里的留守兒童送去溫暖。
2020年1月16日是關愛中心的志愿者約好給淇濱區大河澗鄉張公堰村的孩子們送新年禮物的日子。清晨6點,看到外面積了一層厚厚的雪,袁靜和王志華皺起了眉頭。“當時我們心里一直糾結去還是不去。”王志華說,最后她們想到孩子們翹首以盼的模樣時,立刻聯系其他幾名志愿者,大家帶著禮物進了山。
車子一路打滑,即便環境這樣惡劣,志愿者們也不愿讓孩子們失望,繼續前行。每到上坡處,志愿者就下車推著車子一點兒一點兒向前移動,幾個小時后,他們終于到了張公堰小學。“孩子們聽到汽車聲響,從村里一路小跑來接我們。他們高興的樣子就是最美的畫面,路上所有的艱辛與疲憊都被大家拋之腦后了。”王志華笑著說。
“孩子們的笑容可以驅散一切陰霾。我們的堅持不就是為了看到他們的笑容嗎?”袁靜說,多年的志愿服務活動讓她感到,山區的孩子需要他們,他們也離不開這群孩子。
2016年3月至今,關愛中心已由3名志愿者發展為300余名志愿者,開展活動300余次,共為22所山區學校送去愛心書4萬冊,為山區留守兒童贈送價值40萬余元的愛心物資,受益留守兒童達1萬余人次。同時,關愛中心還幫扶貧困群眾30戶。“能為他人送去溫暖是我們最大的快樂,我們會把這份快樂延續下去。”袁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