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雙來(中)及家人在穿串兒。
記者 陳艷艷 文/圖
“趕緊把這些羊肉、羊眼、羊腰子穿好,一會兒還要準備其他食材。”9月16日上午,記者來到山城區石林鎮店莊村蘇雙來的燒烤店時,他正忙著穿串兒。蘇雙來及家人一邊干活兒一邊跟記者講述了脫貧故事。
2014年,他家成了貧困戶
說起前幾年為何會成為貧困戶時,47歲的蘇雙來說:“我年輕的時候經常干重活兒,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癥;孩子他媽患有慢性病,得天天吃藥,每個月光吃藥就得花2000多元;再加上當時兩個孩子還在上學,家里都揭不開鍋了。”就這樣,2014年蘇雙來家成了貧困戶。
雖然干不了重活兒,但蘇雙來沒有向命運低頭。剛開始,他在村里開了一家小賣鋪,由于村里人少,沒有掙到錢。“一家人總得生活,小賣鋪關門后,我開了一家面館。”蘇雙來說,2014年,他在石林鎮開了一家面館,生意還說得過去,多少掙了一些錢,“后來想擴大店面,就換了一個地方,結果一下子把之前掙的錢全賠進去了”。
生意賠了,生活還得繼續。蘇雙來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把面館改成燒烤店。
干燒烤,品質和味道得有保證
干燒烤必須先“試串兒”,就是經常請親戚朋友來品嘗烤串兒,直到大家認為味道可以了,才能開始賣。
雖然蘇雙來干過廚師,但沒有學過燒烤。“試串兒”那段時間,他每天都到不同的燒烤攤兒上買烤串兒吃。“那段時間,我每天晚上都出去買烤串兒吃,白天自己試著配料、燒烤,然后請親戚朋友來吃。”蘇雙來說,“試串兒”用了四五個月的時間,花了兩三萬元錢,“親戚朋友提出建議后,我就想辦法改進,直到他們說味道可以了”。
“前期投入也太大了吧?”聽了蘇雙來的介紹后,記者不禁感慨,他則笑著說:“干燒烤,品質和味道得有保證,否則顧客是不會買賬的。”
干燒烤離不開穿串兒。“一開始不老練,穿得慢不說,還經常扎手,你看我們手上都是傷疤。”蘇雙來的愛人張俊梅伸出手讓記者看,“原來穿串兒需要3個多小時,現在熟練了,不到兩小時就穿完了”。
“我爸媽身體不好,我在店里能幫他們減輕點兒負擔。”蘇雙來的大兒子說,他們經常是凌晨一兩點才關門,“我媽身體不好,晚上十來點我們就讓她回去休息,要不然她扛不住”。
因為過于忙碌,前段時間蘇雙來身體吃不消,得了眩暈癥,住了半個月院才緩了過來。“每天早上7點起床買菜,然后準備晚上需要的食材。下午5點多就開始有客人了,一直干到凌晨一兩點,中間沒有歇的時間。”蘇雙來告訴記者,好在燒烤是季節性的,“天冷了我就出去打工,多少能掙個錢”。
蘇雙來告訴記者,等到來年開張的時候,他會調整烤串兒的味道,“要讓顧客有種新鮮感,要不然再好吃的烤串兒也能吃煩”。
2016年,他家脫貧了
夏天是蘇雙來最忙的季節,他說,一夏天能瘦七八斤。記者提到夏天烤串兒是不是很熱時,蘇雙來笑著說,他的衣服就沒有干過。
別看燒烤攤兒占的地方不大,蘇雙來每天晚上走的步數卻很多。“之前沒注意過,一天店里一個伙計說一晚上走了兩萬多步。后來我在手機上專門留意了一下,還真是,光在攤位上就能走這么多步。”蘇雙來說,看步數就知道有多辛苦了。
“他家的烤串兒味道不錯,我跟朋友經常來吃。”記者采訪時,正好遇到一位老顧客來找蘇雙來預訂位置,“晚上朋友聚餐,提前說一聲不用等太長時間”。
因為味道好,又講誠信,蘇雙來的燒烤店生意不錯,再加上政策幫扶,2016年他家脫貧了。“即便脫貧了,咱也得使勁兒干,得奔小康啊!”說到未來,蘇雙來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