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素蘭在為顧客理發
□記者 劉倩倩 文/圖
“老太太已經84歲了,為小區的老年人理發,干活兒細致、認真卻只收3元錢。”“十年了,自從大家搬進這個小區,很多老人都去她那兒理發,我們想多給老人些錢,可她都不要。”9月17日,家住淇濱區福田五區的居民告訴記者,小區里有一位八旬老人名叫劉素蘭,專為老年人理發,只收3元,10年沒有漲過價。
3元理發店專為老年人服務
9月17日上午8點左右,記者在社區居民的帶領下,來到了劉素蘭的3元理發店,劉素蘭正在為一位老人理發。在店門口的長椅上,還有兩位老人在等待。“我是周邊農村的,每次理發都來這里,有很多理發店不剃光頭,就算剃了還會把頭皮刮傷。”家住鉅橋鎮的孫群說他是這家3元理發店的老顧客。
另一位老人說他10年前就開始在這里理發,“我帶父親來理發,父親比劉阿姨還小幾歲,身體卻沒劉阿姨好,前一段時間我父親在新鄉的醫院看病,我說在醫院附近找個理發店給他理發,可他堅持回家來這兒理發,我們小區很多老人都和劉阿姨有感情,這是多年陪伴的感情。”53歲的王女士說。
閑聊之間,不少老人都夸贊劉素蘭,他們都羨慕劉素蘭的好身體。“她天天干活兒,操勞了一輩子,沒見她閑過,84歲了為啥不歇一歇?”劉素蘭一邊為老人理發一邊笑著說:“小車不倒繼續推,不為賺錢只為一顆初心。我上了年紀,不想走遠,能在小區里為大家理發,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兒,樂樂呵呵也是一天。”
10年不漲價,只想為老年人做點兒事
“她年輕的時候就為大家理發,我們下井干活兒,3個月發一張理發票,大家伙兒就去她那兒理發,那時候一張理發票也就6分錢。”一位老人回憶,劉素蘭在30多歲的時候,就在鶴煤二礦為大家理發,50年來,劉素蘭從剪黑發,到現在剪白發。交談之中,劉素蘭也不斷感慨:“那時候日子苦,干一天活兒也就顧個溫飽,可咱們也得感恩,要不是我有理發的手藝,我咋養活6個閨女。”
劉素蘭的丈夫因為下礦井受了工傷而去世,她依靠理發的手藝養大了6個女兒。“孩子們小時候沒穿過一雙買的鞋,全是我手工做的,我白天理發,晚上給孩子們做鞋、縫衣服,手都變形了,我也沒把孩子過繼出去,她們一個個健健康康、知書達理。”劉素蘭由于過度勞累導致右手的兩根手指嚴重變形,但她依舊心懷感恩,感謝操勞的歲月讓孩子們健康成長。
為一位老人理完發,劉素蘭拿熱毛巾為老人擦干凈,收下3元錢放在貼身的口袋里。“不少人讓我漲價,可我漲價干啥呢,本就想給老年人干點兒事。”劉素蘭說,曾經有兩位顧客要多給些錢,從窗戶外面扔進來20元錢,她硬是追上還了回去。還有一對夫妻來理發的時候,送給她一件工藝品,她珍藏多年。
八旬老人守著一顆初心
“做人、做事,不貪便宜、不偷奸耍滑,每天干好自己的活兒就好。孩子們總說我這一輩子沒享過福,想讓我歇歇,可我不同意。人這一輩子啥享福不享福的,只要心里高興,樂意干啥就干啥。”劉素蘭身體硬朗,她說只要大家需要,她就一直干下去,啥時候干不動了,再說歇一歇的事情。說著,劉素蘭的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縫。
在3元理發店理發的老人們說,劉素梅的精氣神兒傳遞著正能量,常常鼓舞著大家。74歲的常順堂說:“老劉的理發店是我們二礦老人的精神寄托,她這一輩子吃的苦比誰都多,可她的干勁兒比誰都足。我們搬到這個小區10年了,她可是守著一顆初心啊!”常順堂說著眼睛濕潤了。
“我大閨女60多歲了,外孫也快40歲了,還有3個閨女都退休了。現在生活好了,閑的時候孩子們帶我去旅游,一家老少有說有笑,這可真是好日子!”劉素蘭說她很知足,打理3元理發店,為老年人理發,平時累點兒但心里踏實。
記者離開時,還有老人前來理發,有的安靜坐著等待,有的打開話匣子聊著以前的事,一群老人、一間小室,劉素蘭的3元理發店,常常傳出爽朗的笑聲,而劉素蘭的日子,也過得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