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淇濱區福田五區有一個小有名氣的理發店,雖然只有三四平方米大小的店面看上去非常簡陋,但84歲的老人劉素蘭已經在這里堅守了10年,十年來沒有改變的還有她每天都在說的一句話——“理發只收3元”。
淇濱區福田五區居民 劉素蘭:“剃光頭吧?
理發群眾:“光頭”。
劉素蘭:“那洗,洗洗剃”。
9月18日上午,記者慕名來到了劉素蘭的3元理發店,此時劉素蘭正在為一位老人理發。在店門口的長椅上,還有老人在等待,看到鏡頭,便不迫不及待地向記者介紹這個小小理發店是何等的受歡迎。
淇濱區福田五區居民吳善:“不但在俺這個小區理發有名,而且周邊的農村、工人村、小區或者農村禮拜六禮拜天開著那三輪車來,有的一拉都四五口人。”
來這里理發的人都說,這兒可是他們多年來的“定點理發店”。雖然劉素蘭已經是耄耋之年,但是她的敬業程度和手藝卻絲毫沒有受影響。
附近居民梁言聚:“這個老師傅干活仔細、規矩,價格合理,經濟實惠。”
由于都是多年的老顧客,他們都說劉素蘭特別勤快,天天都是干勁十足,沒見她閑過。而劉素蘭卻說能在小區里為大家理發,還能和大家一起樂樂呵呵的聊天兒,自己也很開心。
淇濱區福田五區居民劉素蘭:“誰來了,不管年輕人還是老人,咱把這個活兒起碼給人家都到位了,盡量不給脖子里掉頭發碴。給人家洗好,給人家推好。”
說起當年自己為什么去學習理發,劉素蘭記憶猶新。
淇濱區福田五區居民劉素蘭:“在礦上要臨時工了,叫去理發了,我就去學理發了。俺孩子他爸理發老是排那么長的隊人多,她爸說你去學理吧,理發哪怕不給別人理給我自己理,我不就不用排隊了。就這我開始去學理發了,到現在40多年了。”
后來,劉素蘭的丈夫因為下礦井受工傷而去世,她就是靠著理發的手藝養大了6個女兒。那時候她白天理發,晚上給孩子們做鞋、縫衣服。由于過度勞累右手的兩根手指嚴重變形,盡管自己辛苦操勞,但看著孩子們健康成長起來,她依然在每一天都保持著對生活的滿腔熱情。 來到店里的顧客都說,劉素蘭的精氣神兒傳遞著正能量,常常鼓舞著大家、溫暖著大家。
淇濱區福田五區居民吳善:“這個老嫂子非常善良,俺這樓上誰家有老人走路不方便的,她都能幫幫。誰家有小孩兒的,沒人看了,她會看看小孩兒,給小孩兒買個糖,拉起來小孩兒看著小孩兒上學,她很好。在俺這個單元里邊兒,這個老嫂子表現非常熱情,真是活雷鋒。”
善良、勤勞的人總是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很容易感受快樂、收獲滿足。
淇濱區福田五區居民劉素蘭:“以前雖然孩子多吃苦了,吃多少苦,現在我覺得這個日子多好過吧,吃啥有啥,就是家里沒了能去買回來,啥東西都有。這個時候我感覺可幸福,這都是黨給的好政策。再說80歲又給錢,又給我100塊錢一個月,我都高興壞了。”
劉素蘭的孩子們總說她這一輩子沒享過福,想讓她歇歇,可劉素蘭卻說只要自己身體還硬朗,就要一直干下去,享受這種被大家需要的感覺。
淇濱區福田五區居民劉素蘭:“我愿意干,俺孩子不讓我干了。她跟我說媽你歇歇吧,你年齡大了,干了一輩子了,這個時候你還干?歇歇吧。我說這你們別管我,我愿意干。來這兒都是來理發的,都是老頭老太太,都是說說笑笑的,我覺得還開心呢。”
(鶴壁廣電融媒體記者:侯力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