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墓碑,一段歷史,銘刻的是血與火的記憶,記錄的是浴血奮戰的革命歲月。5月25日,記者走進安葬著1577名烈士英魂的浚縣象山烈士陵園,探尋那段血與火的記憶。
1577名烈士長眠于此
2014年8月建成的浚縣象山烈士陵園位于浚縣屯子鎮董廠村西側象山東麓,坐西朝東,安葬著1577名烈士的英魂。
浚縣象山烈士陵園主要包括紀念廣場、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墓區、革命紀念館、烈士紀念碑亭等建筑。從大門進入陵園,拾級而上,革命烈士紀念碑矗立在廣場中心,上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革命烈士紀念碑高15.77米,象征著1577名烈士用鮮血和生命組成的堅強身軀。
革命烈士紀念碑后面是烈士墓區,集中安葬著從浚縣全縣遷葬而來的烈士遺骸,其中有名烈士800名,無名烈士777名。在這1577名烈士中,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犧牲的革命先烈,也有抗美援朝、對越自衛還擊戰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英勇犧牲的英模和功臣。其中,年齡最大的申萬德烈士犧牲時66歲,最小的是王裕生烈士,犧牲時年僅14歲。
革命紀念館在烈士墓區的廣場兩側,分南北兩個展館。展館展出的內容分別由圖片和部分烈士遺物組成,充分反映了浚縣人民為爭取國家解放、民族獨立、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繼、英勇奮戰的光輝形象和英雄事跡。
陵園內建有幾座烈士紀念碑亭,存放著高陵縣沙區人民抗擊孫逆殉難烈士紀念碑(立碑和臥碑)、北趙莊烈士紀念碑、張廣振烈士紀念碑、陳全忠烈士紀念碑、扈英學烈士紀念碑……
血與火的紅色記憶
1938年秋天,投靠日寇當漢奸的孫步月組建了浚、滑、內黃3縣邊區反共自衛團,被日寇封為“豫北剿共副司令”。其部在浚縣東北部與內黃、滑縣交界處的郭小寨、黃辛莊、酸棗廟等地分別修建了據點,并以郭小寨為中心建立總部。其間,孫步月率部多次配合侵華日軍對沙區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和蠶食,先后殺害革命干部及群眾420余人,燒毀房屋3000余間。
1945年春,冀魯豫軍區為執行毛澤東提出的“進一步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的指示,同時也為了牽制和消滅敵人,發起了討伐孫步月部的戰斗。
1945年4月中旬,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楊勇、參謀長曹里懷等人組成前線指揮部,正式打響了討伐孫步月部的戰斗。1945年4月15日黃昏,我參戰部隊第一梯隊各部將孫步月部及其一、二大隊駐地郭小寨包圍。幾個小時后,強攻郭小寨的戰斗打響。由于敵人火力過猛,我參戰部隊傷亡較大,前線指揮部決定撤回部隊休整。我軍調整作戰方案后,再次發起強攻,并一舉突破郭小寨寨墻。攻入寨內后,我軍戰士猛打猛沖,打退敵人多次反撲,迫使敵人退縮到郭小寨核心據點內。此時,惱羞成怒的孫步月率余匪負隅頑抗,并瘋狂反撲。面對狗急跳墻的敵人,我軍戰士勇往直前,進一步將敵人壓縮到3座炮樓內。
在收復郭小寨的同時,我軍也發起了對黃辛莊、酸棗廟敵據點的進攻。經過3天3夜的激戰,冀魯豫軍區消滅了以漢奸孫步月為首,以惡霸地主武裝和封建會道門為基礎組成的地方武裝,并收復了滑縣以東和浚縣大部分地區。在此次戰斗中,我軍傷敵600余人、俘敵50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33挺、擲彈筒5具、步槍800余支。
1946年6月,原高陵縣一、二、三區人民,為紀念抗擊漢奸孫步月部殉難的132名烈士,在浚縣善堂鎮北立紀念碑。紀念碑包括立碑、臥碑各一通。立碑碑額上書“高陵縣沙區人民抗擊孫逆殉難烈士紀念碑”,兩側刻對聯“眾烈士抗頑敵流芳百世,孫步月當漢奸遺臭萬年”,臥碑上刻有132位烈士姓名。1968年,這兩通紀念碑被移至浚縣善堂鎮南1公里烈士陵園六角紀念亭內,亭前雕有雙手反縛、雙腿下跪、背插亡命旗石像二軀,一為漢奸孫步月,一為漢奸孫炳真。1978年1月,“高陵縣沙區人民抗擊孫逆殉難烈士紀念碑”被公布為浚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紀念碑和石像被移立于浚縣象山烈士陵園,立碑和臥碑分別建有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