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周邊 > 焦作 > 正文

焦作“鄉思坊”里的鄉愁記憶

來源:焦作日報編輯:李永偉發布時間:2020-08-04 15:15:55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宋代詩人李覯的這首詩道盡了遠游人的鄉思之苦。鄉思何以解?馬村區九里山街道九里山社區建設黨建綜合體,開設“鄉思坊”,以黨建力量解群眾鄉思之情。

       “鄉思坊”這名字聽起來很吸引人。細細了解,關于“鄉思坊”的故事也挺有意思。

  取“鄉思坊”之名意在寄托思鄉之情。九里山社區的樓院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身是九里山工人村,居民大多是從全國各地來焦作參加煤礦建設的工人及其家屬,最早的一批工人1974年就來到焦作,曾經為焦作煤礦建設立下汗馬功勞。該社區是一個老齡化社區,60歲以上居民占社區總人口的80%,80歲以上老人占社區總人口的60%。老人們扎根焦作煤礦幾十年,九里山社區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由于兒女大多在外地工作,老人們閑暇時憶起故鄉的那些人、那些事,難免孤獨。

  2019年3月,九里山街道黨工委決定利用永煤集團移交的舊辦公樓,改造建設2000平方米的“朝夕紅港”社區黨建綜合體。綜合體怎么建?功能怎么設置?“建一個能讓大伙兒聚在一起切磋手藝、追憶鄉愁的地方”,九里山街道黨工委廣泛走訪征集居民意見,當聽到不少居民提到這個想法時,工作人員也被深深吸引。最終,九里山社區黨建綜合體規劃建設了“鄉思坊”“朝夕種植園”“四寶齋”等活動室,成立了日間照料中心,還從社區老人那里收集了獎章、老照片、舊畫冊等老物件展示在綜合體內。作為老人們的活動場地,“鄉思坊”很快成為大家尋找鄉愁、交流情感、建設社區大家庭的溫情場所。

  鄉愁記憶體現在哪里?打小從長輩處學來的腌咸菜、做米酒、扎風箏、剪窗花等傳統手藝,是一輩子都忘不掉的家鄉味兒。九里山社區定期在“鄉思坊”組織老年居民開展活動,原料由社區采買,成果由大家分享。黃大娘釀造的米酒、曹大娘腌制的小菜、張大娘的手工布藝、盧大娘教孩子們扎的紙風箏……小小的“鄉思坊”里承載了太多的鄉愁記憶。

  “來到河南這么多年,就喜歡腌點東北口味的咸菜,吃著特有家鄉味兒。”昨日的“鄉思坊”里熱鬧得很,原籍東北的曹夢竹大娘和幾個年齡相仿的鄰居一邊腌制咸菜,一邊高興地聊著天。洗菜、切菜、配料、腌制,半天過去,一壇壇咸菜腌制好,整齊地擺放在案子上,壇子上面貼著老人們的名字,“甘肅葉素霞”“東北曹夢竹”“新疆薄社妹”“江蘇黃靜玉”……十多天后,這些咸菜將被送給鄰居們嘗鮮。

  夏天是釀造米酒的好季節。“鄉思坊”內,原籍江蘇的八旬老人黃靜玉教鄰居們釀造米酒,七八個老太太聚在一起學得起勁。“要經過浸米、蒸飯、淋飯、拌曲、糖化、發酵、出酒等十幾道工序,夏天溫度正合適,冬天做好的米酒罐子是要用被子裹起來的,保持二十七八攝氏度的溫度才能釀出好米酒。”黃大娘說得頭頭是道,大家聽得格外專心,不時嘗試著上前搭把手。釀造米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鄰居們跟著黃大娘的節奏學習,鄰里之間的感情也在一點點變得“濃稠”。

  76歲的張秀珍是陜西人,從小跟著母親學習陜西省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布藝。老人1974年來到九里山社區生活,40多年鄉音未改,手工布藝的手藝也沒有丟。“鄉思坊”建成后,社區邀請她教大家手工布藝,鄰居們從家里拿來碎布條,按照張秀珍老人教的方法縫制坐墊、拖鞋,大膽的配色、精巧的工藝,一件件手工藝制品把“鄉思坊”裝扮得充滿溫情。那割舍不斷的鄉愁,在一針一線的穿梭中,“織”得越來越密實。

  “鄉思坊”開放一年多來,越來越多的社區老人喜歡聚到這里,或聚會、或聊天、或做手工、或打掃衛生,如同一個新的大家庭。這幾天,社區的微信群里,群主又在吆喝“剛腌的黃瓜條已經好了,想吃的親們快來取吧”。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99在线精品一区欲臀 | 亚洲午夜草久久 |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 亚洲区自拍偷拍视频 | 亚洲日韩一中文字暮AV | 亚洲色成久久一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