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8日,溫暖的陽光灑滿晉城這座城市。
10時剛過,坐落在晉城市區書院東街的寶珍公益素食館門前,已經有百余位老人排成長隊,等待一場免費的午餐。
自1月11日寶珍公益素食館開張那天起,眼前的一幕天天重復。
截至12月8日,寶珍公益素食館開張進入第338天。
“每頓有近300人就餐,需要100斤蔬菜、120斤大米或白面。”寶珍公益素食館發起人申云崗說,“到現在,共收到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助的白面304袋、大米335袋、食用油133桶、蔬菜21200公斤、善款41.72萬元,9.3萬多人次就餐,義工共計4458人次……”
“能堅持到今天,主要是黨的政策好,義工團隊好,全靠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力量。這個合力是我們走下去的根本動力,缺一不可。”言語間,申云崗充滿了感恩之情。
2017年8月,申云崗與妻子去杭州旅游時,發現一家免費素食餐館,用餐者多數是孤寡老人、殘疾人和環衛工人。“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失去了勞動能力,最需要吃上一頓現成飯;環衛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師,整日辛苦勞累。他們都是曾經或正在為社會作貢獻的人,讓這些人吃上免費、可口的飯菜,不正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德善美的一種表現?”從那時起,申云崗心中便產生創辦一家免費素食餐館的念頭。
回到晉城,當他將這個想法告訴幾位好友時,得到了齊聲響應。
以“孝”為主題的寶珍公益素食館誕生了,同時還成立了山西民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黨支部,并掛靠于山西省孝行公益基金會,使社會捐款捐物合法化。
寶珍公益素食館設在書院東街路南的一座二樓上:辦公室、等待區、就餐區和廚房……無論什么區域,均一塵不染窗明幾凈,物件擺放井井有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種字畫醒目懸掛于墻上。
“歡迎您,請——”10時30分,開飯的時間快到了。站在一樓樓梯口的一位身著紅色義工服、笑靨如花的中年女性,腰彎90度,一手臂輕貼腹部,一手臂長長舒展,熱情歡迎每一位就餐者的到來。
就餐者均被視為“家人”。踏入家門的“家人”,在義工們的引導下,走進等待區接受“德孝”的熏陶和文化的引領……
張廣華是省汽車運輸公司職工,因小兒麻痹癥留下腿疾,但并不影響他做公益。為了做義工,他常把一個月的公休攢到一起,集中精力當義工,傾心盡力,捐罷錢再捐物。他的舉動感染著許多人,他的5個姐弟也走進了寶珍公益素食館。
高桂枝是晉煤集團內退職工,只要群里發出服務信息,熱心腸的她就報名參加。在后廚,她壓面、淘米、切菜……哪個活兒都干得歡快愉悅;事后分享時,她找差距、作檢討、提建議、抓落實,她的言行常常感動著身邊的人。
靳雨承是一名中學生,受父親影響走進了義工團隊,幾乎每個周末都要到素食館服務,年少的心靈培植下忠孝與節儉的根,他的學習成績和做人品格獲得了雙豐收。
每周一晚,寶珍公益素食館還邀請8位澤州聚壽山書院的特聘教授,輪流在素食館傳播孝道或解疑答惑,給義工們講《論語》《中華孝道》《改過至善》《大學》等傳統文化。
“今天是大米燴菜。”廚師叫張路,20多歲,每天換一個花樣,不是手搟面,就是川湯饅頭,或者花菜饸饹,這些食譜都是晉城人喜歡的家常飯。
當天的燴菜清而淡、鮮而嫩、香而醇,再加上大米飯,足以滿足300人就餐。
盛飯、送飯、倒水、迎送,每位義工在兩個多小時的服務里,來回穿梭的路程加起來至少有三四公里。
一頓普普通通的就餐,讓每位“家人”受到一次德孝教育和文化洗禮。
進來一撥人,又送走一撥人,338天里,熟悉的、陌生的面孔不約而同從四面八方來到寶珍公益素食館。
開公益素餐館的目的,就是推廣素食理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塑市民的節儉意識、文明理念和社會價值。實踐證明是有實效的,也得到了廣大市民的認可。
截至12月8日,寶珍公益素食館已走過了338天的歲月,背后卻有艱澀:做飯用的燃料是甲醇,一罐只能用15天,費用就是2000多元;接燃氣,安裝費就得10萬元;餐館到現在沒通暖氣,寒冷的冬季已經來臨,取暖問題讓申云崗和他的團隊有點兒焦慮。“前行的路上雖然有坎坷和艱辛,但是有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力量和信念支撐,寶珍公益素食館將為文明晉城、誠信晉城、智慧晉城、生態晉城注入著新的活力。”申云崗說。山西晚報記者 李吉毅 通訊員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