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瓦房,四合小院,幾分菜園,三兩棵果樹……幽靜恬然的環境,這是很多人欣然向往的農家生活。如今,這樣的宜居院落,在高平市南城辦瓦窯頭村,由點到面,迅速鋪開。
借助2019年被確定為晉城市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的契機,瓦窯頭村結合新村規劃舊村改造,探索農戶廢舊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圍繞紅色文化這條主線,他們將村集體合理有償收回的廢舊宅基地進行修繕和改造,讓瓦窯頭這片紅色的土地,重新煥發出活力,也為晉城市農村“三變”改革趟出了新路子。
今年以來,南城辦借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東風,全力鋪開美麗鄉村連片建設,夯實發展之基,推動區域內經濟社會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喜人局面。
主攻三大硬仗 推動基礎連片
出高平南城,一路向西,駛人寬敞的錦華街。三公里后,轉入蜿蜒曲折的四好公路。四好公路,將南域辦西部的琚莊、梨園、唐莊等10多個村落連為一體,最遠的村莊距離市區,也就十來分鐘的車程。
出行難,一直是困擾南城的大難題,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拆遷。近五年來,南城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立誓“啃下拆遷硬骨頭、破解改造大難題”。關鍵時候,領導班子帶頭,動員帶動各村、社區兩委成員走村入戶,講政策,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成功攻克了一個個“釘子戶”。先后完成了精衛路、錦華街、金峰大道、新建路等拆遷任務,累計拆除房屋392戶9.2萬平方米。在城南社區棚戶區改造中,僅用時1個月完成326戶的拆遷任務,實現西街簡易通車,干成了多年想干而沒有干成的事情;困擾市區7年的錦華街橋北段拆遷,僅用一周時間就全部拿下,并順利實現全線通車。他們積極響應上級號召,多方籌措資金,高標準完成西部18公里“四好農村路”建設,將經濟相對薄弱的17個村連接起來,讓群眾出行更方便、增收致富添了新希望。
晌午時分,瓦窯頭村村民王保慶兩口子正在吃午飯。他領著記者一個房間一個房間查看剛裝的暖氣,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這件事,真是辦到老百姓的心坎兒上了!以前每年光取暖,俺家就要燒掉四噸多炭,花費四千多塊。不暖和不說,白天晚上還要添火掏灰。這暖氣一通,俺們這老屋住著更出坦,和城里生活沒啥兩樣”。
破解了路的瓶頸問題,南城辦又在供暖、供氣上大做文章。他們堅持農民的事農民辦、農村的工程農民建,采取“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集體籌一點、群眾拿一點”的方式,干部群眾齊動手,避免了“政府干、群眾看”。2018年,下大力氣,多方協調,實現了農村集中供氣全覆蓋。今年又投資1.06億元,實施唐莊片區“十村一礦”集中供暖工程,恵及3269戶,群眾真正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拆違治亂提質 推動環境連片
走進村民陳愛敏家,記者著實吃了一驚:260平方米的兩層半別墅型住宅,現代化廚衛、車庫一應俱全。這樣的居住環境,別說農村,城里人都會心生羨慕。而在梨園村,住進這樣豪華“洋房”的村民,已有60多戶,占到全村住戶的一半。陳愛敏告訴記者,這套房子價格26萬,村委會統一組織實施舊村改造工程,自己原來的破舊住宅被拆除,折價5萬多,買這套房子自己實際出資20萬多。
按照“既要干凈整潔美麗、又要留住鄉愁記憶”的要求,梨園村整村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通過危舊房置換、連片集中改造,折除舊房500余間、豬圈93個、廁所75個,集中建成60余套高標準庭院式居民住宅,盤活閑置宅基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1萬平方米,用于村內游園綠化、拓寬道路、發展鄉村民宿。投資90余萬元,建成2座水沖式衛生公廁。試點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投資200余萬元建設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置中心,配置2臺有機垃圾處理設備,可實現有機生活垃圾就地化、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
這只是南城辦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一個縮影。
五年來,南城辦注重頂層設計,強化整體規劃布局,著眼體現鄉村特點,在全街道開展“拆違治亂”和“提質增效”環境大整治攻堅行動,累計投人2500萬元,清理亂堆亂放8359立方米,整修殘墻斷壁2.8萬平方米,粉刷墻面114.9萬平方米,新建文化墻2.6萬平方米,新建游園15處,種植各類樹木16萬株,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梨園、瓦窯頭、谷口3個村還成功爭取到省級財政獎補美麗鄉村建設試點。
打造品牌產品 推動產業連片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主心骨,也是農民增收的核心和關鍵。
優勢產業品牌凸顯。小小玉露香,產業大文章。為集中打造連片美麗鄉村,在辦事處的統一規劃協調下,梨園、瓦容頭、南韓莊、琚莊、掌里等5個村流轉土地2200畝,引進省農科院拳頭產品玉露香梨。5個村瞄準這一優勢產品,采取“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農戶不僅能獲得每畝700元的土地流轉收入,農閑時還可以在果園務工。今年秋季,樹開始掛果,雖然產量不大,但剛一成熟就被搶訂一空。目前,玉露香梨冷庫建設正在進行中,明年豐產期可實現錯峰銷售。屆時,這5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將實現重大突破。作為農業轉型的另一支柱產業,他們還投資1900萬元,集中種植芍藥1800畝,規模效益也開始初步顯現。
紅色旅游方興未艾。圍繞瓦窯頭紅色文化這條主線,他們在舊村改造的同時,投資1000余萬元,打造瓦窯頭革命烈士紀念館、農民協會、袁致和故居等高平革命教育基地。同時將玉露香梨與紅色旅游相結合,發展休閑采摘、革命教育、鄉土生活為一體的鄉村旅游,讓舊村古宅老樹“活化”,迅速成為高平旅游的重要一環。
招商引資活力迸發。緊緊抓住項目建設這個主引擎、新動力,成功引進高平古泫工美文創園、泫氏家居、匯鑫商貿城、電子商務園、億元商貿城、財富大廈等一大批項目,為轉型發展增添新動能。連續5年,南城辦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位列全市第一,公共財政收入由2014年的2082萬元增長到了2018年4608萬元,翻了一番多。
南城街街道黨工委書記趙棟庭說:“在南城高質量轉型的畫卷中,黨旗始終在高高飄揚,為發展定向。我們將堅持以黨建引領發展、把黨建融人發展、靠黨建推動發展、用發展檢驗黨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拿出‘不服輸、爭第一’的精神,當好美麗高平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尖兵,讓廣大群眾享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