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周邊 > 晉城 > 正文

高平發現光緒年間“清徭局倉”門頭石匾

來源:山西晚報編輯:郭晨霞發布時間:2020-01-07 17:15:53

20200107_50d43a33976e518a7e30d4519871f436.jpg

20200107_c34a48e63845ec96d81060d68fc4d6f0.jpg


20200107_2f1fba0f92115ee606c8672f7c2fcb80.jpg

  日前,山西晚報記者在高平見到了一通刻有“清徭局倉”的門頭石匾。據收藏這通門頭石匾的高平市民靳勇剛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汾陽從事建筑工程的父親靳進財,擔心此門頭石匾被人盜走,便從汾陽運回高平。如今,靳勇剛希望滿足父親生前的心愿,將這通門頭石匾運回汾陽原處就地保護。

  石匾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可見  

  1月3日,在高平市三甲鎮底池村的一座倉庫內,山西晚報記者見到了這通門頭石匾。

  長1.2米,寬0.4米,厚0.1米。四人搬運,將門頭石匾抬放到倉庫大門邊的光亮處。據靳勇剛估計,這通青石質門頭匾重量超過了100公斤。

  門頭石匾四周有花紋圖案,碑體保存完好,“清徭局倉”四個陰刻楷體字雋秀工整,清晰可見。在碑體右上方,有“光緒十二年三月建”字樣,而左下角刻著“第壹厫”三個字。

  40歲的靳勇剛在高平市從事房地產土建工程,其父靳進財早年輾轉省內多地從事房地產生意。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汾陽做土建工程的靳進財出資40余萬元,購買了汾陽市煙草專賣局1400余平方米的倉庫舊址,并作為私產過戶到自己名下。2016年冬,70歲的靳進財因病去世。

  靳勇剛回憶,父親生前曾告訴過他這通門頭石匾的來歷。原來,靳進財當年買下汾陽市煙草專賣局倉庫后,看到倉庫為明清時期建筑,一座墻壁高大的倉庫門洞上方有清光緒年間門頭石匾,所以并未將其拆除搞房地產開發。由于家住高平,靳進財后來回到家鄉,將倉庫交給他人看護。十幾年前,看護庫房的人給靳進財打來電話,說倉庫門洞上的門頭石匾不知何故,被人從門洞上方拆卸下來移至院中。靳進財當時馬上警覺起來:“可能有人想偷盜文物。”于是,他隨后趕到汾陽,將門頭石匾運回自己在高平的工地倉庫進行保存。

  靳勇剛清楚地記得,父親當時說過,這通門頭石匾最好能回歸原處,就地保護。沒想到的是,這通門頭石匾存放在高平,一晃就是十幾年的時間。

  石匾或與清代名臣有關  

  2019年冬,父親去世3周年之際,靳勇剛又想起了放在倉庫的那通門頭石匾。于是他找到了對歷史頗有研究的朋友王永忠。

  52歲的王永忠是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除對神農炎帝文化頗有研究外,對其他歷史文化也很感興趣。

  經王永忠考證,這通“清徭局倉”門頭石匾應該與清晚期任職山西巡撫的張之洞有關。

  清光緒七年至十年(1881年至1884年),張之洞在山西任巡撫之職。到山西赴任前的張之洞并沒擔任過要職,但因“遇事敢為大言”,當時被捧為“清流派”重要成員之一。而張之洞正是在山西任上,從清流派人物轉變為“洋務派”大員。

  張之洞任職山西不久,就確立了“晉事要務20事”,涉及養民、課吏、理財、興利、善俗、圖強等,并將責墾荒、清善后、省差役、除累糧、儲倉谷、禁罌粟等“養民”措施作為重中之重。

  張之洞撫晉第二年(光緒八年),將省差役、清善后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理財的重要措施。為此,張之洞為各地州縣制定差役章程,各種陋規被裁撤,而各州縣的差役局更名為清徭局。按照他的命令,其屬下每月底以清徭局之名,將支用過的車馬數目公開,以接受監督。

  “張之洞將各州縣差徭局改為清徭局,裁撤路關和差徭,向全國工商業者打開山西之門,對發展山西地方經濟是有益之舉。”王永忠說,張之洞任山西巡撫共兩年5個月,革除了不少山西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弊政。

  1884年5月(光緒十年四月),張之洞結束了山西巡撫生涯,調任兩廣總督。

  “清徭局倉”舊址仍存  

  1月4日,山西晚報記者與靳勇剛、王永忠一起,到達汾陽市區一個叫東營街的小巷。汾陽市煙草專賣局的倉庫舊址就坐落在巷子中。

  這座倉庫舊址現存5座建筑,除西面的小二層樓和倉庫大門正對的庫房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外,其余3座建筑均為明清時期建筑。

  院子東北角有一座建筑,墻高超過6米,雖然墻體出現開裂,但青磚嚴絲合縫,墻面也非常平整,倉庫門為青磚券的拱形門洞,經測量,其厚度超過0.9米。

  門洞上端,墻體上出現一個長方形缺口。靳勇剛登高用尺子測量,這個墻體缺口長1.6米,寬0.5米,與“清徭局倉”石匾尺寸大致吻合。

  推開倉庫門,借著光亮可以看出,房屋寬敞高大且入深,四周墻壁上,用8片青瓦制作的銅錢樣式的透氣孔規則環繞,外面還有鐵質網狀物覆蓋在透氣孔上。8根立柱排列有序,穩穩地支撐著橫跨南北的4根粗大房梁。

  經現場測量,這座倉庫入深8.5米,東西長13米。“從外表來看,整體保存完好。除屋頂進行過修繕外,這座建筑基本上保持明代建筑風格。”王永忠說,倉庫東房應該是清代時加蓋的建筑物,而南面的倉庫屋檐雖然出現過坍塌,但其依然保持明代建筑風格。

  “這處建筑應當是張之洞撫晉時,在汾陽設置的清徭局倉庫。”王永忠說,“清徭局倉”門頭石匾左下角刻有“第壹厫”三個字,而“厫”是糧倉之意。“這個‘第壹厫’,是清徭局在汾陽設置的第一座倉庫,還是在山西設置的第一座倉庫,不好推斷。”他分析:清徭局主要是向以車馬運輸的務工經商者征稅,這部分人群有可能是用糧食等實物繳納,所以“清徭局倉”應運而生。

  舊址或為汾陽清徭局衙門  

  由于交通便利,汾陽古稱汾州,素有“秦晉旱碼頭”之稱,從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汾州改州為府至民國元年(1912年)廢置。由于歷史悠久,汾陽古跡甚多,雖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些被毀,但還有不少保存了下來。

  在倉庫舊址東側,“東營街7號”是一座明清風格的古院落,其正房木雕、磚雕精美,保存完好。據院里的居民講,附近原來是明代慶成王府舊址,是王府的后花園。而慶成王府則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汾陽修建其他設施時連同其他古建筑被拆除。

  “清徭局倉”舊址結構布局緊湊,有可能就是汾陽清徭局衙門。“清徭局倉”門頭石匾落款時間為“光緒十二年三月建”,此時距張之洞離開山西已近兩年。“這說明,雖然張之洞離任山西,但是他的一些改革做法仍在山西被沿用。”王永忠說,作為衙門機構,清徭局當時是否在省內各州縣均有設置,不得而知。

  作為衙門機構,清徭局延續至何時?據查閱史料得知,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崞縣(現原平市)發生了一場訴訟,當時鬧得沸沸揚揚。原告為縣清徭局,被告是整個同川(位于原平市東南、定襄縣北部,包括原平市的東社鎮、南白鄉及定襄縣的宏道鎮)。由此,掌控縣清徭局的幾位紳士和籍貫同川的幾位鄉紳打開了口水仗,搞得知縣章桐焦頭爛額。

  清宣統元年(1909年),陵川縣平城鎮張寸村的李海水,看到清徭局向農民征收“驢頭捐”,不分驢騾等級差別,每頭每月必須交納制錢100文,養畜戶心存怨憤。當年農歷六月十三日,利用平城龍王廟會,他號召趕會的農民向官府討要公道。憤怒的農民搗毀了清徭局,從此,官府將“驢頭捐”由每頭每月100文,降為每頭騾每月50文,每頭驢每月20文。

  “由此來看,張之洞當時推行的清徭局,隨著他的離任也發生了變化,重新成為盤剝民眾的工具。不過,作為張之洞山西任職為數不多的實物證據,這座倉庫舊址很有文物保護的價值。” 山西晚報記者 李吉毅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亚洲黄金精品在线观看 | 中文AV高清不卡在线 |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 |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 亚洲国产自在线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