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晉城訊“你看,這樣兩邊耳朵就一樣了吧?泥塑這東西啊,得慢慢來,慢工出細活……”這位將泥塑過程娓娓道來的師傅,就是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山西省雕塑藝術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高平民協雕塑協會副主席史月明。提起名字,也許你并不熟悉,但如果看一眼他的泥塑作品,你一定會記住那些從他手中誕生的泥人兒,夸張地笑、放肆地哭,栩栩如生。
65歲的史月明是晉城高平人,從爺爺輩就開始捏泥塑,這門手藝傳到他這兒已經是第三代。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史月明應朋友之邀參加廟會。在一家黑陶廠里,他順手拿起一塊陶土捏了一個小孩,立刻就引起了朋友的注意。“他們當時都問我是不是之前學過、研究過,覺得我捏得很好”,用史月明自己的話說,沒想到隨手捏起的一把陶土,會把他的人生和泥塑緊緊地黏在一起。“當時一捏就覺得很有意思,比畫畫還有樂趣,后來越來越喜歡,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史月明手里拿著正在修型的泥塑小人兒,津津樂道。
在許多人看來,每天和一堆泥土打交道,著實無趣,而史月明卻覺得把時間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是一種幸福。史月明的工作室位于山西高平吉利爾潞綢文化園的舊廠房內,兩間不大的屋子,一間用來陰干作品,一間用來創作,一張小桌、一窯小爐,簡單、安靜,沒有嘈雜的汽笛聲和喧鬧的人群聲,有的只是泥土的清香和沉醉在泥塑世界里的自己。
史月明說,大多數時候,他的工作室就只有他和兩個年輕的助手,“干這個事情,你必須能夠耐得住寂寞。”拿起刻刀,世界就只有自己和作品,專注會讓自己和外界之間形成一個無形的屏障,將自己與這個世界隔離。
藝術是相通的。2009年,史月明又對創作進行了革新,把漫畫和剪紙等手工藝元素加入到泥塑創作中來。
圖為作品《兒時記憶》
《葡萄架下敘嫦娥》《手機的世界》《兒時記憶》……史月明的工作室里,擺滿了神態各異的泥塑作品,每件作品都需經過起土、暴曬、水浸、沉淀、過濾、制泥、拉坯、修形、繪畫、雕刻、燒制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史月明的泥塑作品大多反映的都是農村的人、農村的事,是充滿著鄉土氣息的草根藝術。他的泥塑作品是一種立足本土文化,用藝術手法反映老百姓生產生活、勞動場景的泥塑類別,其藝術手法粗放、寫寓、夸張,藝術特點耐看、好玩、有寓意,藝術效果集思想性、藝術性、生活性、觀賞性、趣味性融為一體,極易與觀者形成共鳴,用一句時下流行的話語,就是這些泥塑“表情包”,你絕對能快速“GET”!
2012年,首次參加山西省首屆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藝術精品博覽會,史月明就一舉獲得了創新設計大賽銀獎,并被評為山西省優秀民間工藝美術家。之后,古泫泥塑在國級、省級參展中多次獲獎。2013年7月獲晉城市文化旅游產品“十佳稱號”;《高平鼓書》獲山西省首屆文博會銀獎、《百子戲春》獲銅獎;2013年《葡萄架下話嫦娥》獲中國百花獎優秀獎、中原六省聯展獲金獎;2015年9月在山西省第二屆文博會筆筒系列《四喜同堂》(四件套)獲“神工杯”金獎、《四美之源》(四件套)獲銀獎;2017年8月《父輩》《手機的力量》《加個吧》在山西省第三屆文博會獲“神工杯”優秀獎。古泫泥塑不但沖出了上黨,走向了省城,而且邁向了全國。
除了向生活要靈感,史月明還經常通過網絡學習一些手工匠人的課程,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鑒賞能力。“勤為先,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
古泫泥塑是高平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2017年,“古泫泥塑”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史月明自己也在2019年被命名為代表性傳承人。然而在他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社會對古泫泥塑的關注與保護,是一個名號,更是一個地方的珍藏記憶和文脈延續,是一種鄉愁。
史月明也帶過很多徒弟,只要是想學,只要是找到他,他都會傾囊相授。他說,“我沒什么愿望,就是希望把這項傳統的手工藝傳承下去,這也是我作為一名手藝人的初心與使命”。平時,他也會走進校園,教學生捏泥塑。他決心將這門優秀技藝傳給下一代。
史月明還積極運用網絡傳播的方式,讓傳統手藝的傳承搭上網絡的“順風車”。疫情期間,他積極通過高平市委宣傳部和晉城市委網信辦開通的“云課堂”為宅在家的人線上教授捏泥塑,最大限度地激發非遺傳統文化的生命張力,將非遺文化傳承給更多的年輕人。
遠離世俗的紛擾,徜徉于藝術的海洋,史月明把腦中豐富的想象,把生活中點滴的沉淀,變成了指尖的藝術。數十年的光陰里,他在精雕細琢中享受著泥塑的樂趣,創造著手工藝的精彩。(張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