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剛回家,丈夫又到任。帶著對龍泉村的特殊情感,2017年12月,在妻子朱可心“第一書記”任滿后,丈夫于琨接過“扶貧接力棒”,再次走進陽城縣董封鄉龍泉村任“第一書記”。“夫妻檔”接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在龍泉村傳為佳話。
龍泉村位于董封鄉獲澤河南岸,從市區出發,開車需兩個小時。“這條路我跑了兩年多,以后就該你接著跑了。”交接工作那天,朱可心對丈夫說。
2015年8月,晉城市科技局的朱可心作為第一批市派陽城縣17名第一書記中唯一一名女同志,赴陽城縣董封鄉龍泉村任職。當時,面對“兩委”班子不全、村集體沒有收入、基礎設施破舊的現狀,朱可心積極與鄉黨委溝通,配齊配強了村“兩委”;建起30千瓦分布式光伏電站,實現村集體收入破零;修建過水橋、蓄水池,修繕老年活動中心,建立農村科技信息化示范點;帶領村民種植優質核桃,帶動33戶71人相繼脫貧,贏得了村民的交口稱贊。
2017年12月,朱可心的丈夫于琨“接棒”龍泉村第一書記。為做好交接工作,朱可心帶著丈夫走遍了龍泉村的角角落落。妻子離村后,于琨第一次單獨家訪時,貧困戶開口就說:“你是朱書記的男人吧,朱書記為咱村辦了那么多實事,咱老百姓舍不得她走啊。”聽了這話,于琨下定決心:妻子打下了良好基礎,自己也一定要干出一番模樣!
熟悉村里的情況后,于琨帶領鄉親們發展經濟林,擴大核桃樹種植面積127畝;發展有機農業,24戶貧困戶種植104畝有機谷子;發展蠶桑業,鼓勵11戶貧困戶養蠶,戶均增收6千元,基本形成了家家有產業、戶戶都增收的格局。
如何讓龍泉村走上脫貧致富快車道,于琨有著自己的思考。2018年5月,在廣泛論證和充分調研基礎上,他尋思著再上一個產業項目——養蜂,增加村集體收入,實現產業脫貧。
但項目啟動需要資金,讓貧困戶拿錢不可能,錢從哪兒來?“能不能找個投資方,以專業合作社的形式管理和帶動村民養蜂,然后全村分紅。”就在于琨一籌莫展的時候,妻子的一番話讓他眼前一亮。他找到駐村幫扶企業陽城縣竹林山煤礦出資,項目歸龍泉村民委員會所有,并委托第三方專業合作社管理、帶動、培訓村民養蜂。當年就為村民每人分紅400元,年底合作社又擴大養蜂規模,為村集體分紅2萬元。
合作社產出蜂蜜的第一天,于琨特意買了一瓶回家給妻子嘗嘗。“你還真行呀!真的搞成了,我佩服你。”嘗著香甜的蜂蜜,聽著妻子的贊美,于琨心里前所未有地滿足:“能一邊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一邊和妻子共同為扶貧事業作貢獻,這種奮斗的感覺很幸福!”
在夫妻二人的努力下,2018年末,龍泉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77人全部脫貧,實現了貧困村退出目標和全體貧困人口脫貧。但就在那年的12月28日,于琨突發急性重度胰腺炎,住進了市醫院重癥監護室,生命一度垂危。
在重癥監護室住了6天6夜后,于琨轉入普通病房,他不顧主治醫生和家人反對,拿起手機和兩位隊員溝通起幫扶工作。家人、朋友和領導都勸他出院后休養一段時間,于琨說:“這是我們夫妻倆付出心血的龍泉村,鄉親們還在等我,我不能不回去。” 2019年4月1日,當暴瘦30斤、尚未完全恢復的于琨回到龍泉村時,黨員、村民代表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
今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于琨和村“兩委”干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統籌做好春耕備耕、脫貧攻堅等工作。在貧困人口產業和就業需求入戶摸排工作中,因疫情管控,于琨進不去位于縣城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小區,他就和貧困戶隔著門禁交流。為緩解村民們受疫情影響產生的焦慮情緒,于琨積極對他們開展心理疏導,叮囑他們有事隨時給他打電話。2月28日,龍泉村黨支部組織為受疫情影響地區捐款,于琨帶頭捐款1000元。
夫妻倆任第一書記期間,一家4口除假期外一直分居三地,一人在市里,一人在龍泉,兩個孩子送在陽城縣的奶奶家。“雖然很少顧及自己的小家,但能幫助一個個貧困村民順利脫貧,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值得!”于琨說,龍泉村雖然脫貧了,但仍要鞏固提升好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補齊短板和不足,激發內生動力,實現決戰完勝。(記者閆妮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