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只有80戶人口的小山村,解衛紅用兩年多的時間為自己贏得了贊譽。可是,當初剛當上澤州縣犁川鎮杜家河村第一書記時,一心想干出一番事業的解衛紅卻飽受質疑。
今年58歲的解衛紅是市人民醫院干部,2017年11月,黨委書記和院長找她談話,決定派她去幫扶村當第一書記。“這么大年紀了,身體又不好,能干得了嗎?”解衛紅的第一反應是不行,自己已經退居二線了,在農村吃點苦受點罪倒無所謂,可要完不成脫貧攻堅任務怎么辦?“院黨委做你的‘靠山’,還有醫院這個‘娘家’,你還怕什么?”院領導的一句話消除了她的顧慮。
帶著院黨委的囑托和全院干部職工的信任,解衛紅在杜家河村走馬上任。
第一天,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員陪同解衛紅在村里邊轉悠邊介紹情況。走在街上,解衛紅一抬腳,踢得羊糞蛋滿地滾;路過露天廁所時,捂住鼻子還嗆得人喘不過氣來,房前屋后街角的垃圾隨處可見。村里的老人坐在街邊曬太陽,村干部介紹她是新來的第一書記時,老人們用不屑的口氣問:“她一個女人能當了第一書記?”
解衛紅硬著頭皮掌握了全村的整體情況:杜家河村面積3平方公里,有耕地303畝,農戶80戶,人口225人,勞動力137人,人均耕地1.4畝,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導的貧困村。村里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6戶76人。
“我來到杜家河村,承擔的不僅是一份責任,還有一份共產黨員的擔當,我要扛起改變群眾貧窮生活的重任。”為了統一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駐村工作隊員的思想,解衛紅對大家說,她在醫院面對的是患病群眾,要救死扶傷;現在面對的是困難群眾,要扶危濟困。“從醫務工作者轉變為農村第一書記,首先要從‘機關人’轉變成‘農村人’。”
解衛紅與支村兩委干部、村民代表、工作隊員多次開會研究,制定了改變杜家河村貧窮落后面貌的實施方案:院黨委拿出5萬元現金和價值3萬余元的材料,用彩鋼板為村民搭建了一個100余平方米的羊圈,拆除了980平方米的舊羊圈,平整硬化了街道;在水流暢通的基礎上,對長135米、寬2.5米的山間小路又進行了硬化;在村里新建了一個老年活動中心、一座公廁,并改造河壩73米,安裝不銹鋼護欄和宣傳影壁6個,綠化村中面積約400平方米,硬化通往垃圾點的道路等,使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扶貧不僅僅是給錢送糧,更重要的是要扶志扶智,讓干部群眾一起干事業、謀發展。解衛紅和村干部多方尋找適合杜家河村發展的農業項目,經過一年多的內引外聯,村里與市澤茂豐源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并于2019年7月聯合成立了杜家河茂德源農業專業合作社,共同開發村上剩余土地。目前,合作社已承包村里全部土地,增加了村民收入。2019年10月,在市醫院的資金扶持和村里合作社的人力、物力支持下,他們在杜家河村建成了“愛心超市”,從而徹底解決了村民“買一袋鹽也得跑三里到鎮上”的歷史,大大方便了村民生活。
基層一根針,牽動千條線。村里群眾的大事小情、鄰里糾紛、難事煩事,都需要第一書記協調解決。為了給70多歲的貧困戶李買魁買藥,晚上解衛紅專程從村里回到市里,拉著丈夫從鳳臺街轉到晉韓路,再從黃華街轉到紅星街,跑了十來家藥店,就又返回最便宜的那家藥店給老人買藥。可是,當走到又一家藥店時,她發現比剛才買的還便宜兩毛錢,就又買了4盒,說把貴的留著自家用。丈夫哭笑不得地說,也許咱們猴年馬月也用不著。可她卻說,對咱們來說,幾塊錢也許無所謂,可對老百姓來說,掙一毛兩毛都不容易呀。
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駐村工作隊任務越來越艱巨,解衛紅和隊員們團結一心,嚴格按照上級的要求,積極開展脫貧攻堅“六大行動”,并把全村近幾年的貧困戶“一戶一檔”和“一戶一袋”及線上線下信息,進行了比對、補充和完善,走在了全市的前頭,受到了市縣有關部門的好評。2017年,村黨支部被評為澤州縣“五好”村黨組織;2018年,杜家河村被評為市級文明村;2019年,杜家河村被評為全市村莊清潔行動先進村,解衛紅也被評為扶貧工作先進個人。
兩年多來,家人、鄰居和朋友都說她變了,“成了真正的‘農民’”,解衛紅卻說,因為她是第一書記,這不僅僅是一個職務、一種稱謂,更是飄揚在田間地頭的黨旗,是老百姓脫貧致富的“主心骨”。(閆妮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