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高平市建寧鄉堅持以發展為主線,以群眾增收為核心,積極發展高效特色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脫貧。
扶貧扶長遠,關鍵看產業。建寧鄉東部的馮莊村是高平市1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為有效改變該村產業結構單一的局面,在市鄉兩級黨委政府、幫扶單位大力支持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成立組建了高平市軍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申請上級扶貧資金和爭取幫扶資金共計70余萬元,建設了10棟木耳吊帶大棚,年可生產木耳20余噸,既可帶動馮莊村貧困戶和村集體穩定增收,又填補了全市在木耳種植產業方面的空白。建寧鄉馮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張盛柳介紹說,村里去年在建木耳大棚的時候,有60余萬元扶貧資金注入。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不能勞動,合作社與他們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根據木耳大棚的收益情況,每年可享受固定比例的分紅。去年大棚投入運營第一年,每戶就享受到了1000多元的分紅,該扶貧項目產生了良好的帶貧益貧效果,達到了幫助貧困戶脫貧增收的目的。
從“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家庭加入到產業扶貧項目的建設中來。在建寧鄉西溝新村的山西田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剛栽植的櫻桃樹正沐浴著陽光茁壯成長。村里的貧困戶王河連和社員們正在忙著為櫻桃樹拉枝,臉額上淌滿了汗水,在這里勞動讓她看到了致富的新希望。她每天在公司打零工,一天能掙40元錢,一個月就是1200元。她說:“在這里一年干五、六個月,就是6000多塊錢,守家在地的就脫了貧,很滿足。”西溝新村黨支部書記王平原說,田同農業在村里以每畝地700塊錢流轉了200多畝土地,還解決了60多名剩余勞動力,其中有10個貧困戶在這里勞動,全部實現了脫貧。山西田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偉斌滿懷信心地說,下一步,公司計劃再流轉100多畝土地,成立專門的種植專業合作社,吸收更多的農戶到合作社來,加入到產業建設的項目中來,實現穩定的增收致富。
截至去年底,建寧鄉190戶貧困戶、500口人全部摘掉了貧困帽子。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造血式”產業扶貧為建寧這片廣袤的土地帶來了新的希望。(明全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