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一街一景觀、一巷一特色,晉城市城區背街小巷通過整治提升,正在實現“華麗變身”。
背街小巷既是城市的“面子”,也是城市的“里子”。近日,記者跟隨市委市政府督查辦公室工作人員走進城區南大街社區,近距離探索城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速度與成效。
城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共包含224條背街小巷,按照分類統計、分批實施的原則,今年優先實施在城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范圍內的45條背街小巷,其中南大街涉及9條。
走在南大街上,青石板街面干凈整潔,兩邊灰墻黛瓦的古風建筑依次排開,街面上人來人往,在一片吆喝聲、詢價聲中,濃郁的市井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南大街是歷史老街,承載了幾代晉城人的鄉愁,算得上是晉城的一個地標了。”南大街社區黨支部書記施越峰向記者介紹,同樣因為歷史久遠,南大街的背街小巷也積存了不少弊端,比如部分街巷污水管網不通、路面坑坑洼洼、各類管線交織密布等。“對背街小巷進行整治提升,實在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大實事、大好事。”
文廟巷是昔日的朝陽小吃街所在地,是南大街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中動工較早的一條,也是成效最顯著的一條。
走進文廟巷,青石板鋪面,兩邊延續了南大街灰墻黛瓦的建筑風格,每隔十米還修筑了一盞路燈。
“過去的文廟巷臨街違建特別多,商販們占道經營,噪音也很大,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施越峰指著整治后的文廟巷說,“也是因為文廟巷的整治提升做得好,老百姓看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其他街巷的整治提升工作在百姓的支持下,就推進得更快了。”
“過去文廟巷兩旁都是違建,下水也不通。如今文廟巷煥然一新,街面高端了,古建保護起來了,商販規范經營,出行也更加方便了,對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我舉雙手贊成。”文廟巷老居民董保林說。
巷巷大不同,巷巷有特色。在南大街,多條小巷正在同步整治提升:周元巷重點解決管線交織密布問題,將所有管線下地,施工工人們正緊張忙碌地鋪設水網管道;司家巷狹小斜長,常年路面坑洼,污水管道不通,重新進行路面硬化,鋪設排水管網后,施工工人正根據管網無法全部下地的實際情況,噴刷不同顏色的漆,打造美麗的“彩虹巷”……
“自去年10月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開展以來,我們一直倒排工期,掛圖作戰。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施工進度,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我們第一時間復工復產。如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號角已經吹響,全省城市建設大會召開在即,無論是百姓、黨員干部,還是施工方,都在全力以赴加速推進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努力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施越峰說。(記者裴囡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