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晉城訊 “每把鐵壺都是唯一的,真精致。”“一頂戲劇頭盔就得經過45道以上的工序,做一個可真不容易。”“我也嘗試著做個面塑吧。”“這個繡品我一定要帶回去收藏起來。”……聆聽傳承故事,體驗精良技藝,選購非遺好物,玩轉精品游戲,一時間,喝彩聲、歡呼聲、驚嘆聲不絕于耳。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歷史精華。6月13日上午,司徒小鎮噴泉廣場木鼓鏗鏘、戲曲悠揚,由市文旅局主辦、市新聞傳媒集團承辦的“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展示暨非遺購物節活動,在高亢激昂的上黨八音會演奏中正式拉開帷幕,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為廣大市民奉獻一場非遺文化盛宴的同時,也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史曉莉、市政協副主席焦新文、市委宣傳部以及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參加啟動儀式,重溫非遺傳承儀式,觀看非遺項目展演,并為晉城市第五批省級非遺傳承人、第六批市級非遺項目頒證授牌。
在主辦方精心設置的“非遺集市”,20多種非遺好物集體“走秀”,為傳承人與大眾文化消費搭建平臺。高平繡活、陵川剪紙、陽城面塑、古泫泥塑、戲劇頭盔、喬氏“琺華”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八音會、上黨梆子、澤州鼓書、玉泉武故事表演異彩紛呈,燒肝、白起豆腐、里圪抓、泡麥面饃等美食琳瑯滿目……市新聞傳媒集團傳媒小記者“化身”“非遺守護人”,現場為過往游客介紹晉城市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走進“非遺集市”,市民王君大開眼見,直呼過癮,她感慨地說:“很多非遺項目現在已經越來越難覓蹤影,希望以后多舉辦這樣的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晉城的傳統文化。”
除了實地體驗,市民在線上同樣可以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當天的活動通過“太行日報”微信公眾號平臺全程直播,主播精挑細選多款非遺好物,通過網絡帶貨的方式,將老味道和好手藝送到網友身邊。耳目一新的沉浸式直播體驗,讓大家可以邊“走”邊“看”邊“購”。主辦方推出的《70秒“拼”出晉城非遺》H5小游戲也受到了網友們青睞,大家通過拼圖的的方式,了解身邊的非遺項目。“希望非遺項目走出‘深閨’,‘活絡’于市井煙火處,進一步帶動非遺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活動既是非遺保護傳承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一次創新實踐,也是“互聯網+非遺”“新媒體+非遺”的一次有益探索,將有效促進非遺扶貧工作,有力推動非遺產業發展。據了解,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晉城市還舉辦了“七彩古建·共筑未來”互動、《人間巧藝勝天工——晉城國保古建寫生展》、《古建之美》專題講座等一系列主題活動,讓更多的人領略晉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尚明明 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