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從晉城市農機發展中心獲悉,晉城市小麥大規模機收基本結束,機收率達98%,創歷史新高。其中,“互聯網+”農機裝備成為今年收割一大亮點,農民充分享受到“智慧農機”帶來的便利。
在位于金村鎮馬溝村的麥田里,成熟的麥穗隨風擺動。滾滾麥浪間,農民張連旺開著自家的小麥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收割機座椅的一側,安裝著一個小黑盒。張連旺說:“別小看這個東西,它的作用可大了。以前收割完我得拿上計畝儀在地里轉著圈測量面積,現在通通靠它。”
張連旺口中的“它”是晉城市智慧農機信息系統的智能終端設備,能把收集到的信息傳送到手機客戶端。農機手通過它與手機連接,可以科學計算出小麥收獲面積,減少了用工成本,提高了收獲面積的準確率。
近年來,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智慧農機”成為新形勢下農機產品發展使用的一個重要方向。為積極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山西省于2016年開始部署建立“互聯網+農機”試驗示范市,晉城市被列為示范市之一。
目前,全市“智慧農機”系統已在“城市云平臺”部署建設完成,可為各縣(市、區)智慧農機終端、業務管理提供統一技術支撐與服務。在終端安裝方面,全市六縣(市、區)為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獲機安裝監控終端2510臺,為配套農機具安裝識別模塊4495臺,為各縣(市、區)農機維修、三包、農機安全應急等服務車安裝GPS定位系統45套。
“晉城市‘智慧農機’信息平臺,是‘互聯網+農機’的一個典型示范,目前擁有實時地理監控、機械作業查詢、機械作業審核、作業調度指揮、行業大數據、全市農機數據決策、應急管理視頻7大系統,實現了全市農機行業數據信息的互聯互通、權限管理、資源共享。”市農機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智慧農機”開啟了農機作業的“大數據”時代,提高了農機手的作業效率和質量。而對農機主管部門來說,他們更看重的是“智慧農機”的信息化管理功能。通過智慧農機系統,全市區域的農機作業情況一目了然。據介紹,該系統可以全天候、延伸式、立體式對農機作業車輛的運行軌跡、作業面積、作業質量進行全方位監控,并進行作業查詢、審核等操作,作業數據更準確,應急調度更快捷。
今年3月,市農機發展中心和市大數據應用局就智慧農機研發工作進行了深度對接。智慧農機信息系統中的便民事項已正式進駐晉城智能便民服務系統“晉來辦”,系統軟件也在進一步升級改造中。
“今年最重要的一項開發功能,就是讓農機手和農戶實現‘親密接觸’,通過‘晉來辦’APP,農機手可以找農活兒,農戶可以叫農機,像“滴滴打車”一樣節時省力。”市大數據應用局系統實施人員景建波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