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蔥蘢間的鳥語蟬鳴,7月7日一早,記者來到了晉城市沁水縣樊村河鄉樊村。從松軟的健康步道一路走過,滿眼的景致令人心曠神怡。壘著玉米垛子的鄉村記憶園、涓涓溪流上翻滾的水車、古樸民房旁矮斜的籬笆墻……移步換景中,仿佛走進了風光無限的田園畫卷。
“去前邊看了嗎?那邊還有牡丹園、葫蘆園呢。”遇上記者,正準備去田園觀光區勞作的幾位村民主動搭起了話。“我們這兒美吧?來旅游的人可多了。”“這幾年變化可大了,比你們城里也不差。”……大伙你一句我一句地說著,臉上掛滿笑容。
樊村所在的樊村河鄉位于沁水、浮山、翼城三縣交界的大山深處。這里森林覆蓋率超過60%,是個山清水秀的生態家園,而在之前,全鄉6個行政村全部都是貧困村。近年來,該鄉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積極發揮生態資源和地理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順利脫貧摘帽的同時,更探索出了一條“農旅結合、以旅促農”的鄉村振興之路。
以鄉政府所在地樊村為示范點,該鄉全力實施鄉村環境品質提升行動。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大變樣”的總體思路,樊村先后完成河道整治、管線下地、公廁改造、美化亮化等工程,陸續建起文化廣場、鄉村記憶園、健康步道,進而打造形成集田園觀光、餐飲采摘、農事體驗、濱水游樂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業態。與此同時,通過舉辦“攝影展”“酷走”“采風”等各類活動,利用抖音、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宣傳造勢,使得“山環水繞悠然自得”的樊村河賺足人氣,成為周邊市民熱衷的城市“后花園”。該鄉黨委書記田忠勝告訴記者,即便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全鄉仍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產生經濟效益70多萬元。
“環境美起來、游客多起來只是第一步,產業興起來、百姓富起來才是最終目標。”田忠勝介紹道。圍繞“農旅結合、以旅促農”的發展思路,該鄉積極引導各村盤活土地資源,將人居環境、生態農業與庭院經濟、休閑旅游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布局發展特色產業:樊村的文冠果、黑山羊,衛村的油用牡丹、黑木耳,趙寨村的肉牛,景村的土雞,下峰村的蜂蜜……如今已形成“村村都有主導產業,戶戶都有產業帶動”的良好局面。而通過“示范園區+高校+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則有效吸納了剩余勞動力、保障了產業收益,有力帶動了群眾增收。
“以前就種點玉米,一年掙不了幾個錢。現在田園觀光區的土地我免費種,合作社還包銷。種花生、豆角、辣椒能收入3000多元,管理葡萄、葫蘆能掙2000多元,再加上文冠果栽苗錢啥的,今年的收入估計能翻好幾番哩。”葡萄園里,貧困戶張社平掰著指頭算著,臉上笑開了花。
一陣微風吹過,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似乎也跟著笑起來,在太陽的照射下搖晃著,一起閃耀出幸福的光。山西日報記者王天曉 通訊員于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