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0日,在晉城市晉韻堂老鐵貨開發有限公司的工作間內,郭忠平(右)幫徒弟司鵬戴石棉手套,準備開始澆鑄工作。
明清時期,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有著大量從事打鐵、鑄造的匠人,晉城鐵壺的制作就是從這時開始的。晉城鐵壺制作過程分為雕刻、開模、搖蠟、修蠟、制殼、脫蠟、澆鑄、清砂等幾十道工序,耗時費力且成功率低,時至今日,匠人們仍沿用古法純手工制作。
今年52歲的郭忠平是一名制作鐵壺的匠人師傅,主要負責澆鑄工作。澆鑄是鐵壺制作流程里的第7道工序,用于澆鑄的鐵水溫度達到1500度,這個操作危險性高,技術難度大。俗話說“人間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郭忠平說:“現在年輕人不愿意受這份苦,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愿意教,希望把這份老手藝傳承下去。” 新華社發 (柴婷 攝)
7月10日,在晉城市晉韻堂老鐵貨開發有限公司的工作間內,郭忠平(左)指導徒弟司鵬進行澆鑄。新華社發 (柴婷 攝)
7月9日,在晉城市晉韻堂老鐵貨開發有限公司的工作間內,郭忠平(右)給徒弟司鵬講解如何打磨壺身。新華社發 (柴婷 攝)
7月9日,在晉城市晉韻堂老鐵貨開發有限公司的工作間內,郭忠平在打磨鐵壺。 新華社發 (柴婷 攝)
7月10日,在晉城市晉韻堂老鐵貨開發有限公司的工作間內,郭忠平(右)指導徒弟司鵬進行澆鑄。 新華社發 (柴婷 攝)
7月9日,在晉城市晉韻堂老鐵貨開發有限公司的工作間內,郭忠平在查看蠟制的壺身模具。新華社發 (柴婷 攝)
7月9日,在晉城市晉韻堂老鐵貨開發有限公司的工作間內,工人師傅在制殼。 新華社發 (柴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