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詞
從新聞記者到第一書記,從富庶的城市到貧窮的山洼,五年如一日,傾心為民,以村為家,脫貧重擔肩上挑,創業致富有方法。112個貧困戶全部脫貧,集體經濟實現零到20萬飛跨,沉甸甸的數字,是最好的見證與回答。
葉拽,男,33歲,現任晉城市陽城縣河北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曾就職于晉城市新聞傳媒集團,被授予“山西省農村模范第一書記”榮譽稱號、入選“山西好人”和“中國好人”榜。
獲獎感言
很榮幸,我能作為一名農村第一書記代表,獲得感動山西這一榮譽。從一名腳踩泥土“走基層”的新聞記者,到一名田間地頭話增收的基層干部,是黨員的責任與擔當,讓我和劉大嬸、盧老叔等10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為了一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親密朋友,在脫貧攻堅的光輝歲月里讓我做到了不負時光、無愧青春,這樣的榮幸和自豪值得我一生銘記。
記者手記
作為同行,認識葉拽是2013年底。那時只有26歲的他,還略顯稚氣。經過4年多農村“第一書記”工作的摸爬滾打,如今的葉拽已顯沉穩。
作為一名“城里娃”,去一個在縣里經濟收入排名倒數第三的窮村子當“第一書記”,工作難度可想而知,可從他4年來在河北村的工作取得的成績來看,葉拽是花費了很多心思的,幾個實施的脫貧項目是精準的,有的放矢,為集體增加了收入,讓貧困戶摘了貧困的帽子。
從曾經走基層報道脫貧攻堅的“觀察者”,到如今脫貧攻堅一線的“實踐者”,葉拽的實踐經驗告訴眾人,農村扶貧應當變“輸血”為“造血”、實現由扶貧到扶智的跨越式轉變。
葉拽到農戶家走訪,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村集體產業項目。
葉拽在河北村農趣體驗園與村民一起勞動。
2020年7月10日,2019“感動山西”十大人物頒獎會在省城舉行。晉城市陽城縣河北鎮河北村第一書記葉拽入選“感動山西”十大人物。
此時,距離葉拽到河北村擔任第一書記,時間已整整過去了5年。村集體從“零”實現年收入20多萬元;112戶貧困戶全部穩定脫貧,年人均收入從2000元突破7000元,創造了脫貧領域一個不小的“奇跡”;村上率先在全市創立以共享為主的“扶貧愛心超市”……這5年時間,葉拽脫貧重擔肩上挑,創業致富有方法,千方百計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使得河北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葉拽,怎么“拽”?“拽”在面對河北村的脫貧困境從不退縮,激流勇進;“拽”在無中生有抓項目,讓河北村集體經濟不僅破零,更加零;“拽”在脫貧路漫漫,上下而求索,帶領村干部群眾走出了一條可借鑒、可推廣的脫貧之路!
1、一舉實現村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葉拽,男,漢族,33歲,晉城城區葉家河村人,曾就職于晉城市新聞傳媒集團,現任陽城縣河北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主任。
2015年8月,組織派遣葉拽到陽城縣河北鎮河北村擔任第一書記。第一次來到村里,雖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但他依然被眼前窮困面貌給震驚了:全村426戶898口人就有貧困戶112戶232人,村里沒有任何產業,很多村民還住在破舊不堪的房子里……看到這種狀況,葉拽暗暗發誓,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辛苦付出,讓河北村發生徹底改變。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葉拽利用兩個月時間,堅持用眼看、用心聽、用腳量,走遍了河北村的每一寸土地,掌握了全村所有戶數的情況。
如何提高百姓和集體收入?是葉拽工作的重點和方向。2015年,他和村兩委干部積極爭取,由縣財政投資建設100KW光伏發電項目。當年村集體獲益8萬多元,一舉實現了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隨后,他又想著為所有貧困戶分別安裝10千瓦的光伏發電,讓大家共享這一優惠政策。當時,每戶需要8萬多元錢,對此村民積極性很低,甚至有人還說風涼話。但葉拽沒有放棄,他白天外跑銀行和部門手續,晚上挨家挨戶講政策,有時一天下來連口水都顧不上喝。最終項目得以順利推進,由銀行全額貸款支持,村民不用出一分錢,5年內每年光伏收益的90%用于還銀行貸款,10%留給村民。貸款還清后,光伏及收益全部歸村民所有。這種模式不僅在陽城在晉城都屬首創。
項目建設中,正好媳婦臨產,當時已在村上住了半個多月的葉拽,到了晚上才急匆匆地趕往醫院。結果在家只住了一天,就又回到了村里,因為他知道,只有項目早完工,村民才會早收益。
2017年10月17日,河北村舉行光伏發電利潤分紅儀式,當12余萬元現金發到村民手中時,大家都激動不已:“多虧了葉書記,否則,哪里有這么好的事情啊!”
2、辦實事辦好事不斷增強村民幸福感
葉拽還嘗試著在土地上作文章,發展現代農業,推動鄉村振興。2016年,種植油用牡丹187畝;2017年,種植300余畝羊角辣椒,畝均年收入達3000元,受益群眾47戶。針對村里土特產品賣不出去的現實,葉拽開通了“我的農村親戚”電商平臺,銷售小蒜、辣椒醬、葵花油、菜籽油等,總收入達到近20萬元。為辦好這個平臺,葉拽不僅自學網絡營銷和網店知識,還親自負責買瓶子、搞包裝,甚至親自到市里送貨,可以說既是宣傳員、也當銷售員。
對于深度貧困人口,葉拽創造了集體經濟“三變一有”的“河北村模式”,最終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村民收益有分紅。
作為第一書記,葉拽堅持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有需求的地方入手,辦實事辦好事,不斷增強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2015年,爭取10萬元資金建起了日間照料中心,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中午可以在這里免費吃飯,極大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對此老人們非常開心,都說“這件事真是辦到了我們心里去,當個河北人真幸福。”
這之后,葉拽的車又有了新用途。每周一回村時,他都要為日間照料中心拉上幫扶單位捐助的米面油,如果不拉上,老人們就可能餓肚子。
在河北村村委會大院戲臺旁有一家“愛心超市”,洗發膏、洗潔精、毛巾、香皂、食用鹽、醬油等日常生活用品應有盡有,插谷機、噴霧器、鋤頭、鐵耙等各類農具種類齊全。這些生活用品不能用錢來買,只能通過“積分兌換”的形式進行交換。村民們通過義務勞動、志愿服務等方式獲取積分,再通過積分兌換自己想要的生活用品。農具的使用是共享的,只要村民家中需要,無償使用后,將原物還回即可。
作為“愛心超市”的策劃者,葉拽精心制定了積分評分標準和積分兌換標準,通過“愛心超市”,變無償給予為勞動獲取,潛移默化地讓貧困戶養成勤勞致富的意識和參加公益事業的習慣。“愛心超市”在晉城市率先創建,并形成了一種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模式,在晉城其他縣市區得到迅速推廣。
3、一心為村民著想做老百姓的貼心人
在千方百計為村民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葉拽還不忘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設。
在葉拽的提議下,河北村每年組織開展“最美河北人”“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進一步促進了村風的轉變。
一樁樁、一件件實事,群眾看在眼里,暖在心里。“葉書記一心為村民著想,真是咱老百姓的貼心人。”貧困戶崔振勝感慨地說,現在葉書記已成為我們家的常客了。
兩年時間轉瞬即逝。2018年初,本可以任期結束回家照顧家人、孩子,但葉拽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繼續留任,因為在這兩年時間,他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已成為河北村的一員,村里的每一戶群眾都成為他的牽掛。而且,他認為還有許多事情要做,特別是有些項目才剛剛有了起色,不能功虧一簣。
在葉拽和幫扶單位的共同努力下,三年時間,河北村集體收入從“零”實現了年穩定收入20多萬元;所有112戶貧困戶全部實現穩定脫貧,年人均收入從原來的不足2000元突破7000元。根據河北村的幫扶事跡拍攝的專題片《向陽花開》被中組部評選為全國典型事跡片,葉拽還被授予“山西省農村模范第一書記”榮譽稱號,入選“山西好人”和“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