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把這首歌,送給失意的你,是喜是悲,塵緣注定,不折磨自己……”晉城的夏夜,火車站橋洞旁一座平民小院里,伴隨著吉他和弦,飄出一首略帶滄桑感的男低音。
唱歌的人名叫王培利,50多歲,認(rèn)識的人都喊他“力哥”。給力的“力”,一字道出王培利年輕時曾經(jīng)的輝煌。
王培利是一名資深本土音樂人,年輕時當(dāng)過“北漂兒”,混過京城音樂圈,追著崔健、臧天朔的場子跑。在京城文藝圈,對于中青年時期曾經(jīng)輝煌,至今仍德藝雙馨的文藝人才,有種褒義的稱呼為:老炮兒。在這個意義上來講,王培利算得一名道地的“低音老炮兒”。
王培利原是晉城北車站的子弟,后參加工作在水電部第五工程局。就是那時候,他喜歡上了音樂。看瓊瑤小說,唱歌,也拉小提琴。瓊瑤的小說美化了人生的愛情理想,書中的人物多是癡情和善良的性格,她的小說看多了,王培利的興趣、愛好和性格也隨著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拉小提琴,不再是他的最愛,工資發(fā)下來,便狠狠心買了一把吉他。吉他音色優(yōu)雅,易于表達(dá)委婉動人的喃喃細(xì)語,也能表達(dá)大氣磅礴的豪邁氣概,讓人魂牽夢縈。唱歌也不再唱豪放的歌,而喜歡唱憂郁的歌。他的音樂人生便從那時開始了。
上世紀(jì)90年代,王培利重新回到晉城,邊做生意,邊拾起了青年時的愛好。他組建了一個樂隊,名字叫“70后樂隊”。八名隊員,鼓手,吉他手,貝斯手,個個都有自己的拿手戲。在晉城電視臺舉辦的一次比賽中,樂隊還取得了一個好名次。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因為種種原因,這支樂隊散了。他卻一直堅持音樂夢想直到現(xiàn)在。說起樂隊的事,他無比惋惜,那時美好的片段,永遠(yuǎn)留在了他的心里。
只要心底有夢,獨木也能成林。近兩年,王培利花費近10萬元,購置和更新了吉他、非洲鼓等樂器和音響設(shè)備,在晉城火車站橋洞旁一座經(jīng)營私家菜的平民小院里又開起了“張”。夜幕降臨,隨著前來就餐的客人陸續(xù)到來,這里出現(xiàn)了別致的風(fēng)景:一個音樂人,一把老吉他,一副沙啞的聲音,自彈自唱著一首老歌或一首流行歌曲,為大家助興添彩。歌聲和著歡樂,成為人們一天中最為快樂的時刻。
憂郁從心尖上流過,朦朧的月光好似把人帶到了美妙的境界。一個音符,不相識的路人便讀懂了對方。慢慢地,不相識的人成了知己;漸漸地,愛好音樂的人走到了一起。一起演奏,一起遠(yuǎn)游,一起感受凄美和大氣。這,就是晉城“低音老炮兒”王培利所鐘愛的音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