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烈日炎炎。在沁水縣常柏村的香菇種植大棚基地,村民都建軍正忙著采香菇。“現在很開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看著漸行漸遠的運輸車,已是汗流浹背的都建軍,臉上的喜悅和興奮沖淡了疲憊。
今年50多歲的都建軍,一家3口人,年邁的老母親和正在上大學的兒子。2014年都建軍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當地政府的引導和幫助下,都建軍轉變思路,承包了村里建成的香菇大棚,成功脫貧致富。
“今年的市場價格行情比較穩定,利潤比較可觀。”都建軍說:“自從種植香菇,感覺天地開闊了,生活更有奔頭了。”
從貧困到致富,從來不是一步之遙。都建軍說,以前一家人主要靠務農為主,家中的6畝地一年下來只能帶來兩三千元的收入。當時由于要照顧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的老母親,還要撫養正在讀書的兒子,不能外出打工,日子過得緊巴巴的。2017年,人行晉城市中心支行駐村扶貧工作隊了解到都建軍的實際情況后,第一時間和縣里的郵儲銀行取得了聯系,為他發放了5萬元的小額扶貧貸款,從此走上香菇種植之路。
香菇大棚的設備問題解決了,都建軍又有了新的顧慮,不懂技術,心里惶恐。幫扶干部對他說:“路是人走出來的,不懂技術就去學嘛,哪個生來就懂這些啊?”
于是,都建軍發揮過去跑運輸的優勢,找市場、找貨源,積極參加縣里、鎮里組織的各種培訓班,到其他種植香菇的村子學習。白天到大棚基地查看大棚建設情況,晚上學習種植知識。
半年時間過去了,都建軍每天起早貪黑,扎菌袋、測溫度、量濕度、看長勢,一棚香菇長勢喜人,三茬下來賣出了1萬多斤,毛收入6萬余元。都建軍高興地說:“要像以前一樣靠種地跑運輸,這筆錢我得掙上好幾年,剛開始的時候,還有點擔心,沒想到種植香菇效益還不錯,加上還有政策補貼,現在做起來更有底氣了!”說起自己賺到手的“第一桶金”,都建軍幸福的笑容溢于言表,“感謝黨的好政策和工作隊的熱心幫助。”
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都建軍的香菇銷售受到沖擊。看著滿屋子的香菇,都建軍急得直跺腳。這時,幫扶責任人和幫扶單位的黨員干部及時伸出了援手,一方面自發購買了香菇600多斤,另一方面積極幫他聯系經銷商,讓都建軍十分感激。“雖然疫情有影響,但在工作隊幫助下,現在香菇都已銷售一空,還收了1萬多元錢的訂金。”
眼下,都建軍籌劃著擴大種植規模。“今年計劃再承包一棟大棚,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種植效益,帶動親朋共同致富。”都建軍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