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晉城訊 資源整合難,居民參與度低,服務與需求對接不緊密,是當前社區治理的主要問題,陽城縣以黨組織為“圓心”,以黨員為連接群眾的“半徑”,深化黨建引領,建強戰斗堡壘,落細網格管理,提升服務效能,巧繪黨建“同心圓”,輻射帶動譜新篇,打造了一批過得硬、叫得響、推得開的基層黨建工作特色品牌,縱深推進社區治理上檔升級。
“七彩黨建”折射“魅力西關”。“紅”帆領航強堡壘。堅持紅色領航,建立“大黨建”網格,設立“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把黨小組建在項目一線,引導黨員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經濟發展等中心工作,把支部建在網上、黨員連在線上,開設“微講堂”“微交流”“微走訪”。“橙”優服務暖民心。深化內涵、優化質量,以“主題黨日”為契機,推進黨員為低保戶等5類重點人群解難題、辦實事,以傳統節日為載體,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籌資600余萬元推進集中供暖,建立完善福利體系,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感。“金”徽風采聚合力。亮出黨員“金徽章”,科學設置技術指導、矛盾調解等10類服務崗位。“綠”色打底美社區。拆違建、清積存、補綠化,完成停泊車位、蛛網整治等10項標準化建設,新建改建標準化衛生公廁20余所。“清”廉鑄魂揚正氣。嚴格執行“三重一大”“四議兩公開”等制度,規范運行黨務、村務、企務、財務。“藍”圖妙繪促發展。實施黨員企業“手拉手”工程,優化管理結構,淘汰落后產業,推動“二次創業”,扶持小微個體及民營企業,高效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群眾致富增收。“紫”孝美德揚美名。建設完成投資3500余萬元、占地面積6910m2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積極開展“慈愛好公婆”“孝順好媳婦”“親密好鄰居”等評選活動,營造尊老愛幼、鄰里和諧的良好氛圍。
“三一行動”構建“便捷水村”。一站式便民,讓群眾“少跑腿”。整合資源力量,建設“一站式”便民大廳,開設了醫保、農保等10多個窗口,行政管理、政策咨詢等10多個崗位,建立首問負責、公開承諾等8項制度,亮黨徽、掛工牌、作承諾,黨員干部既是“店小二”,又是“代辦員”,特事特辦、急事急辦、一事一策,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便捷服務。一對一幫扶,讓服務“多跑路”。實行黨員干部包干制度,織密扎牢便民利民服務網,村包片、組聯戶、人盯人,構建多層次、全覆蓋、精細化社區管理體系,積極開展關愛弱勢群體、愛心慰問等活動,做到“事有人幫”“弱有人扶”、動態管理、對賬銷號。一條龍服務,讓社區“更舒心”。圍繞群眾最急最憂最盼問題,逐年提升村民醫療、養老補助,集體購買意外保險,逢年過節發放糧油副食品,實行水、電、氣、電視收視費“四項補貼”,兜底保障、全域覆蓋,大力推行助學金獎勵制度改革,尊老敬老、健康義診,保障居民辦事方便、生活舒心。
“六治融合”托起“幸福鳳鳴”。“政治”引領聚合力。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建立以黨群服務中心為樞紐,“兩委”干部、黨小組長為骨干,黨員群眾志愿者為成員的“三級聯動”機制。“法治”保障強實力。依托社區警務室、“一村一法律顧問”平臺,常態開展普法教育,樹立自覺守法、有事找法、遇難靠法的鮮明導向。“德治”先導增活力。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利用黨群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載體,定期開展志愿服務,引領社會文明新風尚,激發居民共建和諧美麗家園的內在愿望和行動自覺。“自治”為基添動力。建立了“兩委”干部擔任網格長、黨員群眾共同參與的戶長網格制,實現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網、矛盾不上交”,社區服務“零距離”、社區管理“全覆蓋”、居民訴求“全響應”。“智治”支撐助巧力。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利用微信公眾號、居民微信群傳播正能量,對社區黨群、干部、綜治、網格等實施二維碼管理。“美治”提升添魅力。以“兩城同創”為契機,引領群眾積極參與社區“四化”綜合治理,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群眾幸福指數顯著提升。
“三+機制”共筑“融合南關”。“黨委”+“網格”,黨建聯盟壯大社區“朋友圈”。提升“堡壘”指數,建起“紅色網格單元”,完善責任清單、資源清單、需求清單、項目清單責任共同體。激發“活力”指數,按照區域聯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的原則,建立轄區黨組織“1+21”模式,拉出黨員活動“菜單”,健全分包聯系制度,精準對接成員單位、社區、居民之間的黨建落腳點、利益契合點、興趣連接點,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難事共解,變“獨角戲”為“大合唱”。“吹哨”+“報道”,先鋒工程鍛造黨員“尖刀班”。以“四單”“兩卡”“一目錄”為要求,全面落實“雙報到”“雙報告”制度,駐區21個黨組織500多名在職黨員有序到社區報到,認領崗位、開展服務。將黨建、民生、維穩等工作沉到網格,推動黨員向網格流動、要素向網格集中、服務在網格進行、問題在網格解決。“聯動”+“互補”,共駐共建打造便民“服務圈”。完善在冊黨員、在職黨員、無職黨員、流動黨員、困難黨員5類黨員臺賬,建立“線上”“線下”管理模式。推行便民事項代辦、預約服務等特色制度,打造高效便民服務圈,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組、難事不出區。(張文濤 陳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