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新聞網晉城訊 順著紅白相間、宛如游龍的中國農業公園綠道,來到次營鎮的賽村,撲入眼簾的是一片茂密的桑園和鑲嵌在田野里的銀色大棚。一排排大棚,被綠油油的桑葉簇擁著,在陽光下放射出耀眼的光澤,顯得寬敞而亮麗,成了這片土地上最美的風景。
走近大棚,只見一個中年婦女,正在里邊給蠶寶寶喂葉子呢。一片片翠綠的桑葉在她的手里飛舞著,輕柔地覆蓋在小蠶的身上,嘴里還哼著輕快的小曲:“甜蜜的生活,甜蜜的生活,無限好嘍喂-----”一張秀麗的臉,自信、從容,神采飛揚。
她是賽村的中年婦女王采紅,這是她生活中平常的一幕,也是賽村村家家戶戶進行大棚養蠶的生動剪影。
“大棚”開富路 華北第一村
“我還上過中央電視臺的鄉村大世界呢!”說起大棚養蠶,47歲的王采紅眉飛色舞。
其實,賽村和許多村莊一樣,有著悠久的栽桑養蠶歷史。以前,雖然家家戶戶也都養蠶,但是受技術和場地的限制,養殖規模小,技術落后,每戶只能養二三張蠶,收入微不足道。
機遇出現在2012年。那時,陽城縣政府出臺了扶持發展大棚養蠶的政策,鼓勵農村各地推廣先進的大棚養蠶技術,發展規模養蠶,促進群眾增收致富。賽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良好機遇,積極調整種植結構,經過集中連片規劃,在全村1600畝土地中,拿出1200畝發展桑園,并建成了140多棟大棚。在此基礎上,根據農戶的生產能力,把大棚分配到每個農戶中,從而使這項技術迅速在全村推廣開來。
王采紅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走上致富之路的。她栽植了30畝桑園,主動申請經營了3個大棚,每年能養20多張蠶,最多的時候能養30多張,收入7萬多元,成了全村有名的養蠶大戶。2015年,她還注冊了“彩虹家庭農場”,修建了小蠶共育室。除了大棚養蠶,她還增加了大棚養雞和農家樂等經營項目,年收入得到10萬元以上。王采紅的兒子在廈門工作,問及安家之事,王采紅自信地說,“給兒子買房子,那不是大問題啦。”她幸福的臉上洋溢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王采紅一樣,靠著大棚養蠶,賽村群眾很快甩掉了貧窮的帽子,迎來了富庶、小康的生活。
“今年春蠶我養了五張半,收入達了一萬多塊錢,再半個月就能收購夏繭了,夏蠶我種了兩張半,按之前的價格,估計能掙4000多塊錢呢!”50歲的村民岳米香笑得合不攏嘴。“我原來是貧困戶,正是依靠大棚種桑養蠶,在2018年脫了貧,我現在可是‘有錢人’了。”
岳米香一家4口人,以前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種田,只能勉強解決溫飽。“現在家里是大棚養蠶,與以前在家里養蠶相比,輕松不少,而且收益好、見效快,現在兒子女兒都成家了,挺好的。”岳米香說,現在她有一棟養蠶大棚,蠶棚外的13畝桑樹也是她家的,一眼望去,郁郁蔥蔥,日照之下,桑葉青翠欲滴,照亮了岳米香豐收的希望。
大棚養蠶是一項比較先進實用的技術。陽城縣蠶桑技術中心副主任劉學兵說:“大棚養蠶省工省力、便于消毒、安全高效,既可以擴大養殖規模,又可以節約勞動力,提高效率,還有利于蠶室的徹底消毒防病,提高蠶繭產量。在以往的人蠶混居飼養模式中,因為擔心腐蝕房屋,蠶室往往消毒不徹底。大棚養蠶就少了這些顧慮,消毒效果好了,蠶病就少了。另外,大棚面積大,通風透氣,也利于蠶的成長。人蠶分開還有利于搞好家庭環境衛生。同時節約勞力,工效高。因大棚建在桑園田邊地頭,節省了桑葉的運輸成本,同時采用地面條桑育,一日給桑1-2次,不僅喂養次數減少,而且便于方格蔟自動上蔟,減輕了勞動強度,減少了養蠶用工,一般可提高工效50%。”
如今,賽村村有140棟大棚,村里的蠶農都采用了大棚養蠶技術,平均收入比以往增加了四五倍。老支書上官鳴放說:“陽城是華北蠶桑第一縣。就擁有大棚的規模和比例來說,我們賽村可以說是陽城第一村,華北第一村,我們要繼續努力,成為天下第一村。”
山村換新顏,百姓樂淘淘
走進賽村,絢麗的云彩下,整潔的農舍,白墻黛瓦,錯落有致,幽靜的街巷、優雅的文化廣場,與多彩的墻畫、文化長廊,構成了一個溫馨而寧靜的家園。
以前的賽村是個一窮二白的小山村,可以用“臟亂差”來形容。這些年來,隨著大棚養蠶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百姓的收入顯著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斷增強。村黨支部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
從2013年開始,村里就著力改善村容村貌,除了主街主干外,村里所有的田間道路全部進行硬化,全長達12.8公里;修建長達400米的文化長廊,包括蠶桑產業、德孝文化、村民制度等內容;實現垃圾不落地,每天專人專車,按時按點進行處理垃圾,共有10余個垃圾點進行填埋綠化;村里全部實行涂料白墻化,一眼看去,整整齊齊,干干凈凈;對籃球場、門球場、健身場進行維修改造;還修建了洗浴中心,全村老百姓都免費洗浴;修建可容納500人的文化活動中心。
腰包鼓起來了,環境變美了,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每當夜幕降臨,文化廣場就變成了歡樂的舞臺,在歡快的音樂聲中,老老少少,翩翩起舞。村里出現了講文明,講科技,重教育、重人才的良好風氣。每當舉辦農業知識培訓,村民們都會踴躍參加。不少村民下載了學習強國APP,開辦了淘寶網店。如今,在賽村,家家戶戶都有了小汽車,農閑時候,三三兩兩就會結伴而行,到周邊的地方進行自駕游。隨意走進哪個農家,人們都顯得那樣熱情、大方,話語中充滿了自信、喜氣。許多家庭舍得在教育上投資,小學、中學、大學的升學率在95%以上。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戶,都在縣城購買了新房,冬季天冷的時候,不少人就會住在城里,享受城市溫暖的生活。
追求不停步,腳下路正寬
在村東的一片開闊地上,一排藍色的廠房引人注目。這是剛剛建成的蛋白桑加工車間。在緩緩流動的作業線上,工人們一絲不茍地將早上剛采的桑葉加工制作成桑葉菜。
村民李義萍是村里的養蠶大戶,還是晉岳豐產蠶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名職工。“栽桑養蠶是個辛苦活,在繁忙的季節很忙、很累,但是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只要你勤快、不怕吃苦,有一雙勤勞的雙手,就肯定能掙錢。”李義萍說。
在大棚養殖已經成熟、飽和的情下,賽村并沒有因此而停步不前。他們積極瞄準新技術、新業態,著力構建現代蠶桑特色產業發展體系,助力蠶桑產業上檔升級,精心構建“桑——蠶——繭——絲綢——附屬產品”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逐步向“工廠化”“組裝式”的現代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經營方向推進。今年,村里投資130萬元建設品種多達15種的生態桑葚采摘園50畝,蛋白桑示范園50畝;成立晉岳豐產蠶桑農民專業合作社,新上了桑芽菜、桑葉粉、桑葚干、桑葚粉等蠶桑系列深加工項目以及蛋白桑飼料加工項目。
李義萍從2012年開始發展大棚技術的栽桑養蠶,一開始有1棟8米寬20米長的養蠶大棚,不到一年,她覺得不夠用,又向村里申請了一棟6米寬26米長的大棚,她每天除了采桑葉、喂蠶,閑暇時間就來合作社里打工。“合作社的工作要講干凈,講效率,對于我們來說又是一份收入。”李義萍笑瞇瞇地說。
2014年,賽村村被評為“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2019年,賽村村260戶蠶農養蠶1000余張,產繭10萬斤,蠶農售繭收入達300余萬元,戶均養蠶收入3萬元。2019年,賽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省級衛生村”。今年,盡管有疫情的影響,但是隨著蛋白桑加工產業鏈的興建,群眾的收入將會有新的提高。
科技興農是正道,大棚養蠶奔小康。賽村人在大棚養蠶中嘗到了甜頭,擺脫了貧困,走向了小康,他們正以更加勤勞的雙手和堅實的腳步,奔向更加幸福美滿的明天。(白軍社 栗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