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陽城綠道行。
花園水系公園一角。
玉龍潭公園景色。
丹河龍門景區風光。
近年來,晉城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鞏固和放大生態優勢為立足點,積極創新生態文明機制,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生態與經濟發展更加協調,具有晉城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城市公園星羅棋布 扮亮城市“顏值”
樹木成蔭、鮮花綻放、綠草青青……最近,家住蘭花路、太岳街的居民,又多一個休閑、健身的好去處——花園水系公園。這是環繞晉城市周邊十多個游園的其中之一。
從2015年開始,晉城市園林綠化工作就走入了快車道。幾年來,先后建成了白馬寺森林公園、吳王山森林公園、玉屏山休閑運動公園、白水河公園和山門公園等成規模、有特色的城市公園,改造提升了玉龍潭公園、鳳凰嶺森林公園,啟動實施了時家嶺公園建設.....
而除了大型公園,街角巷尾的小游園更是星羅密布。圍繞“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要求,致力于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游園。晉城市先后建成了東河源頭游園、岳北游園、文昌游園、春曉游園、欣和游園、香港城游園等街頭游園,真正實現了“出門見綠,推窗見景”。截至目前,已建成城市公園11個,廣場4個,街頭游園綠地40個。
許多曾經“臟亂差”的城市“傷疤”,被改造成了“凈綠美”的城市“綠肺”,而這一連串的小“綠肺”,逐步筑起了城市“大綠肺”。
綠色有了,彩色更要有。每年結合季相變化,在重要節日節點,園林部門都會在主干道擺放立體花壇、花箱,在市區公園、廣場擺放花壇花帶、植物綠雕等形式,營造了“月月有花、季季有景”的花園城市景觀。連續多年,在澤州公園舉辦“點亮城市公園,筑夢美麗晉城”主題亮化活動,連續兩年舉辦了“園林景觀創意作品展”,扮靚城市,點睛生活。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早在2015年,晉城市就實現了“省級園林縣城”全覆蓋。全市“五城”已有“三城”(中心城市、陽城縣、沁水縣)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縣城)”榮譽稱號,有“兩城”(高平市、陵川縣)榮獲“省級園林縣城”榮譽稱號,園林城市整體創建工作全省第一。
而隨著城市發展的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晉城市園林綠化工作也始終緊緊圍繞城市發展框架調整。在今年晉城市就明確提出,2020年建成54個游園綠地和城市公園。396平方公里環城生態圈,270公里城市綠道,城市綠化覆蓋率45.8%、城市綠地率43.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5平方米,城市綠化進入全省第一方陣。
城市綠了,生活自然會更加美好。
全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守好綠水青山“底色”
“我們雖然具有良好的生態基礎,前半年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要清醒地看到,晉城市污染防治工作中仍面臨不少問題和差距。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場不能輸、也輸不起的硬仗,全市上下要以更大決心更硬舉措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8月12日,晉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市長、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王震開篇就點明了環境保護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按照要求,2019年上半年,晉城市持續強化工業企業深度治理,全市11家鋼鐵(冶鑄)企業有4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家企業關停搬遷,其余4家正在有序推進;完成了399家涉VOCS企業的治理任務,對未完成治理的10家企業實施了錯峰生產(每日9時-18時);完成了全市20家鑄造30臺(10噸/小時及以下)沖天爐淘汰任務。扎實推進全市中重型載貨車輛遠程在線監控設備(OBD)加裝工作;在對全市所有非道路移動機械進行全面排查的基礎上,全面實行環保標牌和二維碼登記管理。
市區178家施工工地安裝視頻監控,并接入市網格化指揮平臺;市區130家施工工地安裝空氣質量微型子站132套;堅持“技防+人防”相結合,依托網格化環境監管平臺,與住建、城管、公安交警及市重點辦等部門通力配合,積極開展聯合執法行動。上半年,網格化平臺累計轉辦施工揚塵問題481件,轉城市管理執法部門處理159件,媒體曝光28件。
圍繞“查、測、溯、治、堵”五項重點任務,全面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對“丹、沁”兩河流域741個入河排污口進行分類整治。開工建設了陽城、沁水縣第二污水處理廠及澤州縣周村、犁川、大箕、南嶺、李寨等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工程。
完成了全市10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的評估;對全市79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進行了矢量圖核定;全面鋪開煤層氣“生態井場”建設,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全市459家產廢企業與4家經營單位完成申報登記備案……
上半年,晉城市9項大氣評價指標全面改善,6項主要污染物指標中(除臭氧外)5項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以上,優良天數同比增加32天,水環境治理保持全省領先。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綠色在不斷延伸,生態文明底色更加鮮亮厚重。
下一步,晉城市將著力打通沁河、丹河兩大水系,建成五條生態河道,建設七大環湖景觀。引來沁河水,調度地表水,關閉地下水,善用處理水。市區出口斷面達地表三類水質標準。中水、河水聯合運用,市區12條河流全部消滅黑臭水體,實現“清水復流”。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夯實轉型發展“基石”
8月19日的《人民日報》一版刊發通訊,介紹晉城市城區洞頭村發展鄉村旅游的經驗——《山美水美洞頭村》。洞頭的巨變,不僅是發展方式的改變,更是晉城市積極破除思維慣性,圍繞生態優勢,踐行轉型發展新理念的縮影。
在7月29日的晉城市丹河新城暨重點產業項目(鄭州)招商推介大會上,市委書記張志川在主旨推介中說道:“長久以來,晉城資源依賴造成了經濟結構嚴重失衡,也擠出了發展的市場意識、創新精神和揚棄勇氣。如今,轉型發展是晉城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我們就是要把政策優勢轉變為人才優勢,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
如何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就是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據統計,上半年晉城市共61處廢棄露天礦山,列入京津冀周邊200公里范圍內的生態修復項目。5個國有重點老礦山地質環境專項治理項目,已全部完成了初步驗收。 5月底前完成了國省營造林1.58萬畝,實施天然林保護植被恢復4000畝。全年義務植樹任務300萬株,已完成270萬株……
全面強化要素保障能力,加快推進“標準地”改革,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推動農村“四塊地”、不動產登記、“點供用地”雙平衡、城鎮低效用地盤活、森林康養試點等多項改革任務落地見效……
以精準治理倒逼企業提檔升級,重點圍繞臭氧精準化管控,揚塵綜合管控和治理,結構優化調整,散煤污染治理,根治黑臭水體,丹、沁兩河沿線村莊污水治理,工業固廢整治等工作,堅持“夏病夏治”和“冬病夏治”兩手抓,靶向發力,綜合施策,全面落實“十大任務十項機制”……
基礎扎的牢實,發展才有后勁。7月31日,在晉城鑄造·裝備制造產業(鄭州)專題推介會現場,“綠色鑄造、智能發展”的主題一經發布,就深深地吸引了參會的百余家企業代表。
“鑄造這種最傳統、最污染的產業,如何能夠變得綠色、智能?”這是現場一名客商的疑問。而回答他的,則是總投資176億元的南村綠色智能鑄造創新產業園和晉鋼智造科技產業園,兩園建成后可容納100多家企業入駐,加速黑色鑄造向綠色“智”造的轉變。
此外,還有總投資150億元,正在建設的巴公園區“造氣島”項目;北留周村工業園和高平馬村工業園“氣化升級改造”項目;與富士康聯手打造“世界光谷”“兩中心一基地”項目;以大景區牽引“太行人家”,即將全面建成通車太行一號國家觀光風景道等等。
近年來,生態、綠色、環保等關鍵詞始終貫穿在全市招商引資、產業升級轉型工作的全程中。而鄭州招商大會25個達成簽約項目,擬投資近千億元,也充分說明了晉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的決心和魄力。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厚植生態優勢,擦亮城市的“顏值”,守好綠色青山的“底色”,才能夯實轉型發展的“基石”,最終做大金山銀山的價值。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晉城必將走出一條高質量綠色生態發展之路。
工作亮點
2019年,晉城森林覆蓋率40.3%,居全省第一。
全市“五城”已有“三城”(中心城市、陽城縣、沁水縣)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縣城)”榮譽稱號,“兩城”(高平市、陵川縣)榮獲“省級園林縣城”榮譽稱號,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全省第一。
上半年,晉城市9項大氣評價指標全面改善,6項主要污染物指標中(除臭氧外)5項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以上,優良天數同比增加32天,水環境治理保持全省領先。
上半年晉城市共61處廢棄露天礦山,列入京津冀周邊200公里范圍內的生態修復項目;5個國有重點老礦山地質環境專項治理項目,已全部完成了初步驗收;5月底前完成了國省營造林1.58萬畝,實施天然林保護植被恢復4000畝;全年義務植樹任務300萬株,已完成270萬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