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市陽城縣河北鎮將八個貧困村牢牢抱成團,變“單兵作戰”為“握拳出擊”,大力發展旱地西紅柿產業,奔出了紅紅火火的致富路。
這幾天,正是旱地西紅柿成熟的時候,在河北鎮土孟村的種植基地,村里的貧困戶們正在熱火朝天地采摘著西紅柿。
河北鎮位于陽城縣南部山區,山大溝深,農業基礎差,貧困人口占到了全縣的三分之一。由于受地理條件限制,許多田地連機械都無法使用,導致河北鎮的產業小、散而雜,發展動力嚴重不足。為此,河北鎮黨委政府多方考察、試種,最終確定了適合本地土壤的旱地西紅柿,率先將符合條件的土孟、河北、向陽坡、楊柏、史家嶺、南井溝、九甲、六甲等八個貧困村、涉貧村捆綁在一起,“抱團”發展。
河北鎮將八個村零散的土地進行有效整合,根據地塊大小分類施種,變“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展”,建起了550畝的旱地西紅柿種植產業園。其中,小塊地由農戶自己種植,集中連片的地塊則承包給企業,讓貧困戶流轉土地,既掙租金、又掙工資。
不僅如此,八個村還一起搭上了“統一規劃、統一種植、共同發力”的“順風車”。
土孟村因地塊較好,建起了9棟大棚。臨近的河北村,則被企業承包,利用50畝的山地,同時進行西紅柿大棚種植和旱地種植。
打破了“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八個村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爆發出了“拳頭之力”。今年,河北鎮的旱地西紅柿產量預計將達到600多萬斤,解決就業350多戶,其中,貧困戶240戶。
不僅如此,為了延長產業鏈,河北鎮還建起了西紅柿醬加工廠,開始了設備的調試,來自北京、上海、鄭州、西安等地的訂單已經提前簽訂,預計今年的產量將達到200萬瓶。(趙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