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既是民生“關鍵小事”,更是綠色發展大事。晉城市高平市創新工作機制,多舉措、全方位推進城鄉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生活垃圾分類意識也日漸深入人心。
1 垃圾分類意識日漸深入人心
每天一大早,南城街街道梨園村的垃圾轉運車就開始穿梭在小街小巷收垃圾了。村民高樂鳳聽到喇叭聲,就提上垃圾桶在家門口等候。“村上給每家每戶都配送了各種垃圾桶,收垃圾的人員開著車過來把不可回收的拉走,可回收的留下。我們拿上可回收的垃圾到智能垃圾點去回收,可以兌換生活用品。機器操作起來很簡單很方便,對老百姓很實用。”高樂鳳說。
原來,梨園村在廣場北邊設置了智能垃圾回收站。村民們只需將二維碼在讀卡器處刷一下,機器會語音提示選擇按鍵,選擇其他垃圾按鍵之后,箱門就會自動開啟,把需要投放的東西直接投進去,箱門會自動關閉,里面的記重器會顯示重量,重量會換算成積分,累計積分就可以兌換食用鹽、醋等生活用品。
“垃圾分類很重要,廚余臟物綠桶倒??苫厥瘴镒髦笇?,廢品垃圾變成寶。書刊雜志文件袋,泡沫塑料回收賣。可回收物藍桶裝,美麗鄉村好村貌。”智能垃圾回收站的設置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好評。70歲的高大爺還將垃圾分類編成了一段快板,吸引大家前來觀看、學唱。
2 打造垃圾分類處理閉環鏈條
梨園村是高平市第一個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試點村。為了形成垃圾前端分類、中端收運、末端處理的閉環鏈條,2019年,高平市投資487萬元,率先建成全市首家大型垃圾處置中心,覆蓋周邊多個村莊。通過垃圾進站、肥料出站的資源化利用模式,生活垃圾在這里就能變廢為寶。“現有的有機垃圾處理設備,專業處理廚余等可腐爛垃圾,日處理量3噸,可服務農戶1500戶,約6000口人。設備隨時投料隨時出肥,出肥率10比1,所制成的農業有機肥可用于苗圃、菜園以及玉露香梨園的施肥。”南城街街道黨工委委員、組織委員任曉玲介紹說。
城鄉垃圾量大清理難是一大頑疾。為此,高平市投資2700萬元,在13個鄉鎮建設了13個垃圾中轉站并投入運營。投資1.6億元建設智慧環衛基地,打造垃圾收運處置綜合基地,實現“城鄉垃圾不落地,一把掃帚掃到底”的環衛格局。
高平市環衛中心副主任李曉峰告訴記者:“高平市新環衛基地擴建后包含多項功能:生活垃圾中轉站提升改造資源化利用中心、車輛維保中心、智慧管控中心與環衛培訓教育中心。建成后,可以實現生活垃圾自動機械化分選,將生活垃圾可燃性物質制成垃圾衍生燃料,進一步實現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研判,對人員、車輛等實行科學調度,提高作業效率,為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高平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