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年做家具用的就是這種鋸子!”“這個煤油燈可是有年代了,我奶奶家里也有個一模一樣的。”近日,在晉城市陵川縣六泉鄉浙水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鄉愁文化紀念館”,參觀人員不時發出感慨。
為全面豐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浙水村主動創新工作思路,設立“鄉愁文化紀念館”,他們從農戶家中搜集到各種各樣的“老物件”,為每個老物件制作詳細的“身份證”,讓前來參觀的人對各種用具的名稱和用途一目了然,真正實現了文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近年來,浙水村在完善旅游設施建設的同時,將公共文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建成了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鄉愁紀念館、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文化活動室和棋牌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和游客前來。“我在網上看到這里有頁巖圖書館,今天是慕名而來,沒想到這么小的村莊,文化意識這么超前。”游客王先生說。
浙水村黨支部書記靳慧永告訴記者:“我們重新設計了浙水大戲臺,風格和古村相融合,創造條件讓‘送戲下鄉’和‘電影下鄉’更好地服務村民和游客。聘請了中國鄉土設計院知名設計團隊為村里設計頁巖圖書館,使巖石之美與文化之美相結合,同時借助天然巖石建成的圖書館,為村民和游客提供更加舒適的閱讀環境。”
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浙水村創新體制機制,逐步將“送”文化變為“種”文化,引導村民自覺組織、自發參與文化建設,改善文化生態;對游客和村民實行免費開放制度,每日保證開放8小時,一周至少開放6天,確保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實行常設免費活動項目和文化服務內容公示制度,工作人員每天把當日免費開放項目和文化服務內容在中心門口公示。
“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末端,也是群眾自我創造、自我表現、自我服務的前沿平臺,最能體現文化的地方傳統、群眾創造和個性特色。”陵川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讓村民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完善了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提升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