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人精心照料劉秀俊老人。
劉秀俊:早上六點起床,心寬不挑食
有一句話叫“祝您長命百歲”,這句寓意美好的祝福語,有些人卻把這句話變成了真正的現實。近日,記者來到百歲老人劉秀俊的家中,探秘百歲老人真實的生活狀態,解讀她的長壽“密碼”。
一個人拉扯大四個孩子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秋日午后,記者來到晉城市城區西倉巷的一處獨家院。踏進小院,一位銀發老者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她就是劉秀俊,今年滿虛歲100歲。她正坐在院中沐浴陽光,齊耳銀發在陽光下熠熠奪目,歲月的風霜偷偷藏進了老人臉上的皺褶里,老人一臉安詳,神色淡定從容。
劉秀俊1921年出生,北石店鎮人,育有三子一女,靠務農為生。老人身體硬朗,唯獨耳朵聽力大不如前。
上世紀60年代,不到40歲的劉秀俊中年喪夫,當時四個孩子中最大的兒子才16歲。劉秀俊骨子里的堅韌,良好的心態讓她抹去淚水,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她靠種地和打零工,艱難把四個孩子拉扯成人,并各自成家。為了更好地照顧子女們,她沒有改嫁,把所有心血都投注到了子女身上。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劉秀俊一直與二兒子秦新虎同住,一住就將近40年。幾十年間,劉秀俊身體一直很健康,偶爾有小病小痛很快就自愈了。老人并沒有獨特的養生之道,幾十年來如同一個不停歇的“陀螺”,從不讓自己清閑,家里的大小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條
三年前,劉秀俊因為一次意外腿骨折了,之后她行動不便了。如今,劉秀俊老人可以獨立吃飯,拄著拐杖可以短距離行走。
早上六點起床很少感冒
很多人都會很好奇,“老人的長壽秘訣是什么”。“真沒什么秘訣,如果非要說個什么,那就是兩個字‘心寬’。我母親心態很好,一切順其自然。還有一點就是她不挑食,喜歡吃蔬菜,營養全面。”秦新虎對記者說。
每天早上六點左右,劉秀俊就會起床。老人早上吃得比較清淡,一般就是粥類,再搭配一個雞蛋。為老人洗漱完,秦新虎便會打開電視:“我母親很喜歡看電視,電視是她消磨時間的‘好朋友’。”
老人吃飯跟常人無異,不需要專門為她做飯。她沒有牙齒了,飯盡量做稀軟點就行。平時兒子兒媳把飯端到她面前,她自己可以吃,不需要別人幫忙。值得一提的是,每天老人的午飯,蔬菜居多。老人雖然年紀大了,但是肉類從不缺席。飲食上營養均衡也是長壽必不可少的“秘訣”。
天氣好的時候,老人會主動要求在院子里曬太陽,秦新虎也會讓母親坐在輪椅上,推著她去附近轉轉。
“母親的身體一直很好,連個感冒都少。她即便有時候感冒有點鼻塞,也從不吃藥,靠抵抗力扛過來。”劉秀俊好身體的背后,離不開兒子秦新虎四十年來體貼入微的照顧。
“四個子女,八個孫子,四個曾孫……”老人背后有一個和諧的大家庭,讓老人生活倍感幸福。
今年重陽節,劉秀俊過得格外開心。兒子和孫子、孫女駕車載著老人到皇城相府景區“旅游”了一圈。老人一路上笑靨如花,一路的景色讓她跟小孩子一般欣喜。
社會的關愛讓老人倍感暖心
劉秀俊不僅擁有幾代同堂的大家庭,她還擁有一個溫暖的社會大家庭。“我母親身體這么健康,活到了一百歲,少不了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心,尤其是社區對我家的關心十幾年來沒有中斷過。”秦新虎說起社會各界對母親的關心,話語中滿是感激。
“又來送牛奶了!”十幾年來,每天一袋牛奶會準時送到老人家。多年來,城區北大街社區為轄區高齡老年人送新鮮牛奶。每天一袋奶,不僅保障了轄區老年人的營養,更是社區關心老年人的一份“心意”。
記者還了解到,為了保障劉秀俊的生活,北大街社區還特意為她辦理了低保,一年可以拿到2400元的低保金。今年重陽節,相關部門還為劉秀俊老人送來了3600元的補貼款。除此之外,老人每年都能領到市里的各種高齡補貼。各種款項加下來,老人一年的生活開銷綽綽有余。
每年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來自相關單位、社區的工作人員總拎著大包小包來探望老人,噓寒問暖,讓老人倍感暖心。
劉秀俊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就是她的生日,每年到了老人生日,北大街社區預訂的蛋糕總會風雨無阻送達。生日當天,社區還會提前在飯店訂好包間,精心準備好生日宴,開開心心為“老壽星”慶祝生日。
“這社會真不錯,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老年人關心太多了。”采訪中,這是劉秀俊重復最多的一句話。
文/記者 史嬌星 圖/記者 張文庭
邢香清:生活規律 每晚7點鐘準時睡覺
103歲的邢香清老人住在城區北石店大張村。老人一張瓜子臉,膚色較白,眉清目秀,鼻梁挺直,雖然上百歲的高齡,但依然能從老人輪廓分明的臉上找到當年的俊俏。
老人的生活很規律,每晚7點鐘準時睡覺,早上6點鐘起床;一天三頓正點吃飯,每頓只吃小半碗。老人的女兒介紹老人的視力很好,還能自己穿針引線,扎花剪紙,子孫們生日時,也時常拿剪紙作品作為祝福禮物。
當問老人是否能給記者分享一下她的作品時,老人一下子來了精神,立馬剪給記者看。在老人嫻熟的操作下,一會兒,一張精美的剪紙作品呈現在大家眼前,她仿佛一瞬間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張春光:每天堅持讀書、看報
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張春光老人,仍然腰板硬朗,思維敏捷,耳清目明。老人這一輩子當過工廠技術人員,給畜牧站做過牲畜工具加工,還參加過村里田間地頭的勞動。
今年虛歲100歲的張春光老人,住在陽城縣北留鎮坨村村。他曾在蘭州農具廠擔任鍛工,后又在原晉南地區永濟縣畜牧站工作,離休后回鄉繼續務農種田。老人兒子張友亮說,老人早年讀過書,那時他學習很努力,掌握了一些知識。
現在,張春光老人每天堅持讀書、看報,飲食上盡量吃自己家地里種的蔬菜,晚上看電視到9點鐘會準時睡覺。老人雖然不善言辭,性格內向,但每日卻能沉迷在故事和音樂中讓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
張庭紹:喜歡在家看抗戰電視節目
城區鐘家莊辦事處鐘家莊社區的張庭紹老人,今年101歲。老人育有3子2女,五世同堂,全家40多口人,兒女輪流照顧。
老人前些年外出走路時不慎摔傷骨折,痊愈后雖說沒有影響到晚年的日常生活,但畢竟上了年齡,已難經常下樓活動了,多數時間喜歡在家看看抗戰電視節目。雖說張庭紹老人是一位普通的勞動婦女,但對子女的教育從未松懈,自己的子女們也均在各自的事業上有所建樹。平日里她樂于助人,樂善好施,自己的一言一行,言傳身教影響著子女們的成長,幾位子女手足情深,團結友愛;孫輩們為人正直,愛崗敬業,老人為他們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