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文明宜居的城市,光鮮亮麗的“面子”要有,整潔舒適的“里子”也不可或缺。
在城區,背街小巷雖然“背”且“小”,卻是老百姓的生活空間,關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舒適度、出行便捷度,關系到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2023年,濟源示范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大力開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行動,將城市精細化管理向街巷胡同延伸,完成48條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工作,以背街小巷改造“小切口”推動市容市貌“大變化”,不斷營造整潔有序、安全暢通、宜居宜業的街巷環境。
“下雨天不再積水了,出行很方便”“路上規劃了停車位,避免車輛亂停放”“路上都是風景,上下班心情都變好了”……背街小巷改造受到群眾點贊。這是示范區持續辦好民生實事、提升群眾幸福感的縮影。
2023年,濟源示范區把“暢通城市道路‘微循環’”作為十大民生實事之一,以群眾反映集中的城市道路痛點、堵點問題為發力點和突破口,不斷補齊城市短板、完善交通路網,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為群眾營造更加安全、便捷、暢通的出行環境。
城區道路改造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需要,也是推動城市能級提升、助力濟源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目前,黃河大道、濟源大道、天壇路、愚公路、文化路、永興街、宣化大街、湯帝路、龍潭路、濟瀆大街、沁園路、文昌路、濟水大街、北海大道、北一環主車道、龍泉路等16條超期服役道路已完成改造。
此外,在確保城市道路暢通的前提下,示范區本著應劃盡劃的原則,在新建道路兩側新增停車位3000個,有效緩解群眾“停車難”問題。
從坑洼不平到平坦整潔,城區道路改造帶來了市容市貌的更新和人居環境的改善,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城市路網更完善、群眾出行可選擇的道路更加多元化。”市民王明亮說,暢通城市道路“微循環”,真正解決了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出行問題。
打通城市“斷頭路”既是暢通交通“微循環”、滿足群眾出行需求的民生工程,也是做大做強區域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推動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2023年,示范區按照時間節點細化工作措施,分工明確,確保致遠街東延等“斷頭路”建設有序推進。目前,致遠街東延工程已完成王屋路至東一環段建設,東一環至學苑路段正在進行管網施工;學苑路已完成管網施工,正在進行道路基層施工。
從地圖上看,城市的主干道就像一條條“大動脈”,搭建起基本道路構架,許多次干道及支路則形成一條條“毛細血管”。只有打通這些“脈絡”,城區交通才會點線貫通、四通八達。下一步,示范區將繼續從拓展城市空間、優化路網結構、提升道路功能、完善公共服務、便捷群眾出行等方面入手,不斷完善城市道路構架,有效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切實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