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走進濮陽市臺前縣后方鄉王樓村,街道干凈整潔,由夯土筑成的傳統民居如繁星般點綴在村中,女紅坊、翰林故里、真武廟、民宿文化館……這里每個小巷每個角落都向游客展示著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氣息,心中那淡淡的鄉愁被慢慢喚起。
“我們村依托翰林故里和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等資源,按照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重點打造了民俗文化一條街,一體化推進傳統古村落建設。現在村里不僅環境大變樣,村民的腰包也逐漸鼓起來。”11月21日,王樓村黨支部書記王孟新向記者介紹道。
王樓村緊鄰后方鄉政府,北靠S101省道,西鄰高速引線,全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317戶1280人,民風淳樸,歷史底蘊深厚。
近年來,該村利用“五星”支部創建這一重要契機,堅持“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思想,以打造魅力村鎮特色黨建示范點為抓手,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載體,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為重點,按照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不斷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進行有益探索,走出了一條以鄉村旅游為主、各色產業協同發展的強村富民新路子,昔日的農業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村。
據王孟新介紹,為了建設良好的村容村貌,該村實施雨污水管網、強弱線入地、道路改造、立面提升等工程,在村口豎立標識形象墻,拓寬硬化長800米、寬13米的心舒大道,開發農耕民俗展覽室2處,高標準打造女紅坊、三味書屋特色景點3處,并以遇泉潭為中心,打造以“德”“孝”“仁”“厚”四園為支撐的翰林文化廣場,圍湖景觀共計1000余平方米,并同步對每個巷口進行文化包裝。此外,還建設國儲林1300余畝、苗木花卉600余畝,栽種景觀樹8000余株,達到了“兩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
“我們不僅依托翰林故里和傳統民居等資源,還結合村內水果蔬菜大棚,形成了農產品采摘、康養民宿、小吃一條街等吃住游為一體的農村休閑旅游服務點。在風景適宜時,可吸引周邊多地人員前來參觀旅游,年度客流量達1.5萬余人次。”王孟新說。
走進該村的果蔬采摘園,19座大棚整齊劃一地分列在園區兩側,記者隨機進入一座蔬菜大棚,看見四五個村民正在忙碌地采摘豆角。“現在豆角的行情好,這幾天每天都有1000多元的收入。這不,自己忙不過來,就雇了村里的人來幫忙摘豆角。”該村村民曹魯洋告訴記者。
走出大棚,王孟新給記者算了筆賬:“去年,出租大棚給村集體增收10余萬元,農村休閑旅游能增收20余萬元,再加上一些其他收入,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近40萬元。”
辛勤付出換來了累累碩果。近年來,該村先后獲得“中國傳統村落”“河南省傳統村落”“濮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2022年,該村還成功創建“五星”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