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錫五審判方式”是誕生于陜甘寧邊區的紅色司法傳統,堅持深入調查研究、依靠群眾辦案、就地解決糾紛、注重調判結合、追求案件實效、嚴格秉公執法,是新時代人民法院高質量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進入互聯網時代,槐蔭區人民法院借助大數據、云計算、5G設備等技術手段,創新“互聯網+馬錫五審判方式”,為優化社會治理、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司法力量。落實規范性原則。槐蔭區法院出臺《“互聯網+馬錫五審判方式”實施方案》,成立“馬錫五審判方式”研究小組,打造“E馬當先”和“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辦”品牌,將人民司法的紅色基因融入互聯網辦案,在方便群眾訴訟、降低訴訟成本、提高審判質效、弘揚法治精神等方面探索創新,進一步激發了司法活力。
注重平臺化。槐蔭區法院將“馬錫五審判方式”中便民訴訟做法深植于互聯網辦案工作,建立完善“在線調解平臺”,實現網上立案、網上開庭、電子送達、在線直播庭審、在線法律咨詢等訴訟活動全流程“一網通辦、一次通辦”。機制運行以來,建成互聯網法庭11個,針對當事人在外地或無法到現場參加庭審的情況,運用在線證據交換系統,充分保障舉證質證,并依法確認非同步審理機制效力。當事人可在規定期限內上傳證據,進行在線舉證、證據交換,并隨時針對每份證據發表意見,確保當事人庭審不缺席,查清案件事實更全面。在辦理一起涉及184位當事人的信用卡糾紛中,該院運用互聯網法庭組織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當事人在線庭審,與每一位當事人直接連線對話,從網上立案、在線開庭、結案到電子送達,僅用7個工作日就成功辦結,雙方當事人服判息訴。
強調公益性。槐蔭區法院依托互聯網優勢,把訴調對接的“調”向前延伸,實現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提升群眾司法獲得感。通過大力挖掘和弘揚“馬錫五審判方式”體現的走群眾路線宗旨,從人民調解、律師調解、行業調解、人大代表調解4個維度,先后邀請20個調解組織、93名調解員入駐該院“在線調解平臺”,形成法院主導、社會力量加盟的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大合唱”。與省工程建設標準造價協會建立訴調對接機制,開展“評調裁一體化”多元解紛工作,化解建筑工程領域糾紛。在最高人民法院、住建部召開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民事糾紛“總對總”在線訴調對接試點工作推進會上,槐蔭區法院代表山東進行現場連線并作經驗交流。
突出實效性。“互聯網+馬錫五審判方式”運用以來,槐蔭區法院通過在線召開重整立案聽證、組織網絡債權人會議、表決重整計劃草案等舉措,僅用38天就審結一起復雜的破產清算案件,創下全市法院破產案件審理最快紀錄。此外,該院創新“互聯網+馬錫五審判方式”工作經驗,獲評山東省檔案編研優秀案例;拍攝的微視頻《創新“互聯網+馬錫五審判方式”,槐蔭區法院實質化解糾紛》榮獲全市政法系統優秀“三微”作品二等獎;干警運用“互聯網+馬錫五審判方式”辦理案件,獲評全省“智慧法院建設先進個人”。
擴大影響力。同步打造“E馬當先”和“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辦”網絡普法品牌,及時總結運用“互聯網+馬錫五審判方式”優秀案例和成果,發布典型案例153篇,被中央級媒體報道,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運用互聯網遠程調解系統,又好又快辦理“民法典實施后首起安寧權糾紛”案例,被央視新聞頻道與最高人民法院聯合推出的“解碼標桿小案”欄目和央廣“中國之聲”專題報道,80余家媒體廣泛報道,引起全社會對保護公民安寧權的關注。運用“互聯網+馬錫五審判方式”,準確查明事實辦理“電影票不退不改被判違法”案例,網絡點擊量超過1億,促進相關行業制定“退改簽”細則,引領規則之治。“婚約期間贈送汽車屬附條件的贈與行為”“無接觸交通事故屬于保險理賠范圍”等典型案例數次登上央視新聞欄目,引導社會成員增強公共意識、規則意識,獲得全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