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0后濟南小伙沿風決定回家鄉創業。一身“文藝細胞”的他,在經過一番并不復雜的思索后,把方向選在了本地文創領域。“我想站在本土文化和潮流文化之間,嘗試將兩者擰到一起,得到一種新的濟南文創可能性。”在沿風看來,一個文創品牌的誕生能否得到年輕人的青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兒。于是,“各種整活兒”的“利濟主義”就此誕生了。
如今,“利濟主義”已經有了良好的品牌效益和穩定的客戶群體。“我們希望,別人一提到‘利濟主義’就能想到濟南。”沿風說,為了這個目標,他們還想嘗試更多“新花樣”。
辭掉工作,回濟南拍紀錄片、創建文創品牌
沿風大學專業是經濟學,但一直有個藝術夢想的他,畢業后卻沒有選擇這條別人眼中的“平坦大道”。
“我的工作經歷一直是平面設計師和插畫師。之前,在北京待過兩年,在一家廣告公司供職。”沿風解釋說,自己從小就喜歡繪畫,選擇這條路并不“任性”。
2021年,沿風回到濟南,做了一間視覺創意工作室。“這時候,我們的身份是一個服務商,給很多大企業做了不少的設計服務。”沿風回憶起那段時光,感覺當時充滿了迷茫,“覺得做乙方沒什么意思,想做一點兒自己的事兒”。
經過推敲,沿風決定把方向定在做以濟南為主題的周邊產品設計上。“我本人可能喜歡潮流文化和一些比較年輕、時尚的東西,我們觀察到在濟南文創市場上,這種風格的東西還比較少。而且我們有一些審美經驗,還有最擅長的設計能力。所以,這正好可以發揮我們的長處。”
作為土生土長的濟南人,沿風總想為這座城市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我很熱愛這座城市,做過很多關于濟南的藝術創作,比如說,我在兩年前拍過一部關于濟南濼口的紀錄片《濼口搖搖晃晃》。”這部紀錄片也獲得了包括第三屆金雞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入圍在內的多項榮譽。
選擇做文創,沿風的定位就是要做區別于傳統的文創,做一個更受年輕人青睞的文創品牌。“利濟主義”品牌,就這樣誕生了。
“利濟主義”,就是要“各種整活兒”
如何做好品牌?沿風做足了功課。
“我們覺得文創產品想要真正觸達年輕群體,一定要做些好玩的東西。”按照這個思路,沿風和小伙伴們設計出了“利濟主義”的第一波產品,包括腳墊、紙扇、包袋等等。巧熱紙扇、巧渴杯子,總能讓人們拿起來時先會心一笑。
迂磨、狼竄、耳立、木亂……“這些產品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濟南方言來的,我們用一種偏潮流的視覺設計來刺激年輕人,將本土的方言文化和年輕群體做了一個結合,誕生了15款產品。”由此,“利濟主義”有了良好的口碑和穩定的客戶群體。
現在,沿風的團隊已經由最初的1個人,經3年時間發展到了8個人。“其實,一個品牌初期,很難去賺很多錢。所以,我們現在的精力大概是50%做以前的傳統業務,剩下50%的精力是在品牌的運營上。”沿風說,盡管“利濟主義”掙的錢遠不如乙方業務掙的錢多,但是他們還是更愿意去做“利濟主義”這件事兒。
老商埠七周年市集、恒隆人間有趣市集、龍湖奧體天街城市咖啡節……近來,“利濟主義”的文創產品頻繁出現在各種以年輕人為主體的活動中。“我們想慢慢做好這件事兒,讓這個品牌在濟南的存在感更強。讓人一提到濟南就想到‘利濟主義’,或者一提到‘利濟主義’就想到濟南。”沿風說,他們現在的重心就是“各種整活兒”,讓品牌“出圈”。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劉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