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而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城鄉融合折射出一個新的時代命題——如何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濟南市唯一一個省級衛星鎮試點地區,商河縣玉皇廟鎮是一個合適的觀察對象。所謂衛星鎮是指位于大中城市周邊,積極融入大中城市建設發展,有效承接人口、產業、功能轉移,充分實現與城市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的城鎮。除了衛星鎮試點獨特性,玉皇廟鎮還是商河經濟開發區承載地,是國家千強鎮,又有著豐富的農業資源,獲評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十億元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等美譽。亦工亦農,有城有鄉,且都有一定規模,這樣的稟賦,加上在濟南市、商河縣項目深化、工業強縣等工作落實過程中,玉皇廟鎮解決問題尋求發展的閉環思維,成就了如今城鄉融合的“小氣候”。
而在該過程中,該鎮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1662”工作思路值得一提。
產業振興農民唱主角
所謂“1662”即堅持黨建引領一個中心不動搖,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激發干事內生動力,培育壯大“糧、菜、菌、禽、花、果”六大主導產業,持續拓寬“土地流轉、勞務輸出、項目收益、農資集采、市場交易、閑置土地建廠租賃”六條村集體增收路徑,實現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
在落地過程中,玉皇廟鎮堅持以農民為主體,以政策集成創新為支撐,以社會組織和市場賦能為助力,盤活鄉村資源,推動產業融合,最大限度帶動農民創業創富,蹚出一條“自己的發展自己干、自己的資源自己賺”的產業振興之路。
家住玉皇廟鎮大仁和村的彩椒種植戶于金軍靠著種植彩椒給兒子在濟南市區買了房、買了車。而依托著江北最大的西紅柿、彩椒生產和集散地優勢,他家的彩椒從摘下到拉到鎮里的彩椒大市場銷售最短只需要10分鐘。這是產業發展給像于金軍這樣的農戶帶來的紅利。而僅在大仁和村,這樣的種植戶就有121戶。
截至目前,該鎮已經培育壯大“糧、菜、菌、禽、花、果”六大主導產業,依托玉皇廟鎮番茄產業研發培育中心、玉港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易祥智慧生態花卉產業園等農業實體,以及玉皇廟電商產業園和彩椒大市場等銷售載體,打響“玉皇優選”區域公共品牌。其中,2023年,該鎮瓦西“陽光玫瑰”畝均增收近萬元;段家品質原糧精深加工項目年營收過百萬元;“七彩山雞蛋”在山東好品溯源專場直播活動中,10分鐘銷售1.7萬單、51萬枚;全鎮彩椒種植大棚3200個;花卉規模超過900萬盆;番茄年交易量達1.7億斤,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和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十億元鎮。產業的發展,直接關系著農民的利益。
“前些年抓鄉村振興,一些地方重資本下鄉、輕聯農帶動,效果不太理想。”玉皇廟鎮黨委書記劉俊寶坦言,縱覽玉皇廟六大產業,最大特點是讓農民唱“主角”,著力培育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新業態、新模式。
沒有工業化的農業強不了
農業要穩,離不開農民的種植支撐。而農業要強,就要運用工業化路徑運營。為破解村集體經濟增收方向不清、路徑不寬、推進不快、質量不高等難題,玉皇廟鎮堅持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社會組織和市場賦能為助力,因地制宜提煉出“土地流轉、勞務輸出、項目收益、農資集采、市場交易、閑置土地建廠租賃”六條增收途徑,著力把村民愿景和各類要素有效嫁接,實現多元主體的分工協作和共生發展。
在北喬家村,占地1113畝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正在建設。根據計劃,該產業園里的大棚上邊是太陽能板,里面種植食用菌。建成后有望成為玉皇廟新的產業一景。該產業園依托華電智慧農業項目,與七河生物、三生萬物等食用菌龍頭企業合作,貫通菌種培養、菌棒生產、菌菇種植、食用菌精深加工等產銷流程,實現一二三產融合,建成后預計通過土地流轉、農資集采、勞務輸出等途徑實現村集體收入290余萬元,帶動群眾增收3500萬元。
除食用菌外,該鎮還規劃建立彩椒、番茄和品質原糧三大成熟產業片區,招引玉果會、山東萬泰數字農業、玉灃花卉、希希農業、泰盛發食品、玉皇小鎮等從育苗、種植、銷售到精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條企業,推動農村由賣“原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給群眾。
無獨有偶,2023年以來,玉皇廟鎮段家村聚焦群眾關心的糧食晾曬、倉儲和銷售問題,積極構建生產、信用、供銷等綜合合作體系,成立“麥小皇”跨村聯合黨委,大力推進以村集體為主導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投資建設120噸糧食烘干塔、2000平方米的糧食儲備庫和石磨面粉加工車間,真正實現“種耕肥收存售”一條龍服務,有效提高糧食附加值,實現集體和群眾雙增收,2023年段家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4萬元。
以濟南市唯一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為契機,依托濟南城發集團、希希農業等托管平臺,該鎮推動土地流轉4.8萬畝、土地托管5萬余畝,全鎮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84.7%;成立“工匠藍”聯合黨總支和村級勞務合作社,積極開展有組織、定向化、技術型的勞務輸轉;成立西紅柿產業協會,輻射帶動周邊規模小、收益低的村莊,變農業經營生產“單兵作戰”為“軍團作戰”;依托光伏發電等精品項目,融合農文旅等一二三產……“鄉村振興大背景下,沒有工業化的農業強不了,沒有商業化的農業富不了。”劉俊寶表示。
深化改革賦能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玉皇廟通過改革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發展之路。農業工業化理念下,這里的大棚數量接近1萬個,比戶都多。另一方面,該鎮轄區已有企業35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110余家。這樣厚重的工業基礎上,該鎮轉向專業方向招商,聚力打造光學玻璃專業鎮、特色鎮,通過產業鏈延伸,實現和周邊街鎮差異化發展,讓玻璃小鎮名聲更響。
在產業振興的基礎上,該鎮依托省級衛星鎮、縣域次中心雙重疊加的發展機遇,以產聚人興城、以城留人促產、以人興產活城,成功落地華驛精選、尚客優、福到家連鎖超市等品牌連鎖,計劃開工科創大廈、朝陽廣場商業綜合體、精英公館等高端商貿,堅持高水平配套。緊抓設施完善,先后投入2.3億元對鎮區基礎設施提升改造,讓群眾就近享受市民化生活。緊抓配套服務,圍繞商貿、居住、體育、康養、休閑、文旅六大板塊,為市民、學生和產業工人提供全方位一體化服務。玉皇廟鎮正成為濟南“北起”的承載地和城鄉融合發展的先行區。
在綠樹掩映中穿行,住在村里,在鎮里的企業上班,或者住在鎮里,來村里創業,這些都已經成為不少玉皇廟人的常態。當地人都說,產城共興、城鄉融合,這正是玉皇廟的“小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