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大村鎮駐地的青島白馬河酒業生產基地總部項目,可以看到3個釀酒車間主體部分已全部施工完成。
“我們對原來的酒廠項目進行擴建,增設了1個車間,共建設6個車間,包括3個釀酒車間、1個罐裝包裝車間、1個環保污水處理車間和1個存儲車間。目前,釀酒車間已建成,預計5月投入使用,其余車間計劃10月投料,12月出酒。”項目經理張士剛介紹。
大村鎮位于青島、濰坊、日照三市交會處,是西海岸新區自然村落最多、面積最大的農業大鎮。隨著年輕人口流出,大村鎮常住勞動人口大多年齡偏大,外出務工能力不強。
在產業轉型與家門口就業的雙重壓力之下,大村鎮打造了“秸稈回收利用—禽畜養殖—有機肥生產—綠色種植—農產品交易”和“秸稈回收利用—高粱標準種植—白酒釀造—酒文化旅游體驗—餐飲住宿一體”兩條綠色循環產業鏈。通過產業帶動就業,實現村民在家門口有技能、有工作、有收入。
白馬河酒業生產基地是其中一條產業鏈的重點項目。該項目的上游整合了白馬河兩岸8個自然村3000畝土地,進行高粱種植托管服務,為農戶提供良種和技術服務,為項目提供統一的收儲服務,帶動農戶高粱種植畝均增收500元。
“未來,我們還將在此基礎上建成中國海洋氣候生態白酒釀造文旅產業園,配套建設主體民宿、白酒博物館、餐飲服務等設施,打造以白酒文化深度旅游體驗、國際標準原材料儲存、白酒生產工藝研發的全鏈條大型產業綜合體。”張士剛介紹。
“鏈”上就業促振興。圍繞兩條產業鏈上各個細分產業,大村鎮還在西海岸新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指導下,建立了“共富勞務合作社”,打造“勞務合作社+就享家+勞務經紀人”模式,配套設置“就享家”服務平臺,配齊配強勞務經紀人公益性崗位,為轄區內農村勞動力提供崗位推介、供需精準匹配等各項就業服務。
大村鎮下藏馬二村村民孫本芬就是這個模式的受益者,每年7月到9月,葡萄成熟的季節,是她的“上班”時間,在葡萄園從事采摘、包裝和裝車等工作。在其他月份,她和別的村民一起在樂業村工坊做手工活。這種靈活的工作方式,為她家增加了經濟收入。
同時,結合人力資源、圍繞產業技能需求,大村鎮加大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等新型農民的“滴灌式”培訓力度,推廣訂單、定向、定崗培訓模式,確保人崗相適,努力實現覆蓋全部年齡段的“全齡”就業。
依托綠色循環農業產業鏈,以產業帶動就業優勢,大村鎮目前吸納長期就業1100余人、臨時性用工2500余人,有力有效帶動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相關做法成為西海岸新區唯一入選山東省“農村勞動力就業工作集成改革”揭榜領題的標志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