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在濟南市濟陽區濟北小學,老師尹愛娣正在指導一群孩子剪紙,作為濟陽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將這一民間藝術引入課堂,先后編寫了6冊教材,低年級以傳承傳統文化為主,高年級學生以創作為主,指尖方寸見匠心。五年級學生王子密說,他們創作的剪紙作品有的轉印到水杯、手提袋上,有的做成相框、擺件,成就感滿滿。
在《陶泥的世界》課程中,孩子們跟著陶藝老師“玩泥巴”,從捏、搓、壓、揉,到點、線、面,體驗傳統工藝,感受陶藝美學,作品架上滿是孩子們自己動手創作的作品,包括黃河泥塑作品《黃河母親》群像。
濟陽區新元學校成立的非遺社團將濟陽農民畫、濟陽剪紙、皮影戲等設為特色藝術課程,濟陽農民畫社團負責人李蘇蘭既是學校的美術教師,也是農民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學校將黃河文化基因植入美育課程,低年級開展色彩游戲與民俗采風,中年級學習構圖技法與主題創作,高年級進行數字繪畫與策展實踐,形成“認知-體驗-創作-傳播”教學閉環。
制胎、掐絲、點藍……濟陽區創新中學的孩子們一板一眼地制作掐絲琺瑯,每道工序都融合了“傳統工藝+現代美育”,學校為此打造了非遺傳承創新實驗室。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濱河實驗學校的一群女孩將威風大鼓表演得酣暢淋漓,這是該校“行走的課堂”非遺美育特色社團之一。校長王坤表示,作為黃河岸邊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聚焦“知黃河、研黃河、護黃河”,學校構建“黃河文化+”研學課程,將課堂延伸至博物館、非遺研學工坊等實踐基地,挖掘“黃河泥塑”“龍格黑陶”等當地非遺資源,實現教育場景的延伸。而在濟陽區西江樾幼兒園,9個班分別引入沿黃九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特色文化,開發“黃河文化”園本課程,河南淮陽泥泥狗等成為孩子們的心愛玩具,感受傳統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濟陽區以“講好黃河故事 培育善美學子”為核心,立足母親河文化底蘊,深挖地域資源稟賦,將黃河精神與“五育融合”創新結合,構建起以德鑄魂、以智啟慧、以體強魄、以美潤心、以勞育能的育人體系。當地深挖黃河美學基因,讓藝術教育扎根鄉土,將勞動教育融入黃河生態保護實踐,學生積極參與河灘植被養護、非遺工坊體驗,在“黃河泥塑”制作中感悟匠人精神,在“護河行動”中培養生態責任。校校有品牌、生生有特長,濟陽區通過積極探索非遺與教育相結合,推動非遺教育的創新和發展,讓非遺在校園中開花結果,培養“腳下有泥、眼中有光、心中有責”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