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資助項目實施培訓班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開班。開班儀式上,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作為全國基層文藝院團的代表作交流發言,以扎實的實踐成果和創新的創作理念,為全國基層文藝院團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自國家藝術基金實施11年來,濟南兒藝累計斬獲12項資助項目,立項數量穩居山東省文藝院團榜首。其創作的近百部兒童劇和話劇,共獲“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等40余項國家級榮譽,演出足跡遍及全國200多個省市,累計演出萬余場,惠及觀眾超千萬人次。
把準基金導向
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
藝術創作需要靈感與邏輯,精準洞察主旨導向,以符合選題、符合實際、符合規律的方式呈現,是基層文藝院團成功邁出的第一步。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以“深研政策、精準選題”為突破口,將創作選題與國家重大戰略同頻共振,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占先機。
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黨支部書記任曉坪介紹,2024年度大型舞臺劇資助項目兒童劇《飛越母親河》即源于劇院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深度解讀。創作前期,多次組織團隊深入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和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采風,挖掘黃河文化中的兒童視角,最終形成一場以跨越母親河為載體的成長故事。這一選題不僅契合國家藝術基金對重大題材的扶持導向,更以藝術化的表達回應了時代命題。該劇成功立項后,也作為濟南市舞臺藝術創作重點扶持項目,入選山東省委宣傳部“齊魯文藝高峰計劃”。
任曉坪介紹,今年立項的兒童劇《風吹麥香·秧歌少年》創意源于國家級非遺——鼓子秧歌,希望通過講述2000多年歷史的鼓子秧歌的綿延傳承,為孩子們種下文化自信的種子,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古老藝術形式以新的時代內涵。
夯實創作基礎
以專業態度贏得信任
國家藝術基金不僅關注作品的創意高度,更注重項目的可行性與成熟度。濟南兒藝堅持“作品先行”原則,在申報項目前,確保每部作品皆已完成劇本打磨、主創組建、舞美設計、經費預算等全流程籌備環節,為每部作品注入可信賴的藝術品質。
兒童劇《我的麥哲倫海峽》作為2014年度首批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先后榮獲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優秀劇目獎、山東省“文藝精品工程”優秀作品獎、金獅獎、白玉蘭獎等諸多獎項。任曉坪介紹,該劇立項10年來,歷久彌新,常演常新,不僅應邀在國家大劇院演出,還赴全國各地演出600余場。今年該劇再次獲得2025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將赴云貴川渝進行巡演,重點關注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們。
2020年度大型舞臺劇創作資助項目《童年》,立項后不斷加工修改提升,使之日臻完美。該劇作為山東省唯一劇目入選了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并榮獲“劇目創新獎”。
任曉坪表示,文藝創作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基層文藝院團若想突圍,必須摒棄“重在參與”的心態,以“勢在必得”的決心,用扎實的籌備贏得信賴。
狠抓精細實施實現效益最大化
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不是終點,而是更高標準的起點。基金以專業扶持助力院團孵化精品,院團則以優質作品助力基金實現文藝覆蓋,濟南兒藝始終將基金項目視為撬動作品效益最大化的“杠桿”。
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情系新疆萬里行”優秀劇目巡演,歷時34天,兵分兩路,攜5臺劇目,足跡遍及天山南北20多個地區、市縣及建設兵團,行程兩萬多公里,惠及10萬邊疆各族少年兒童,共完成演出96場,創下了在新疆演出時間最長、行程最遠、場次最多、覆蓋最廣的記錄。《戴星星的孩子》巡演項目,走進井岡山、遵義、延安、沂蒙四大革命老區,完成演出70場,兩個項目實現了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小型創作資助項目創新融合劇《老鼠嫁女》,立項三年來,完成演出近百場,收入近百萬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并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優秀申報方案匯編》(2024年度);而沉浸式互動兒童劇《蹦跶元寶和咕呱》更是得到了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以《文化消費“爆款”調研:沉浸式演出能否“破圈”》為標題對該劇進行了報道。
任曉坪介紹,劇院所有立項的舞臺藝術創作項目,都會作為濟南市舞臺藝術創作重點扶持項目,市財政按照不低于基金資助數額,給予相應的配套資金。這種雙向賦能的良性循環,讓文藝作品不再是孤立的創作成果,而成為整個文藝生態奔騰不息的生動底色。
“濟南兒藝用十余年的探索之路力證,基層院團只要精準把握時代脈搏、苦練內功提升實力、善用政策整合資源,必能打破創作瓶頸,實現高質量發展。”任曉坪表示,未來,濟南兒藝將繼續以匠心鑄精品、以責任傳文脈,讓每一部作品成為時代的回響,讓舞臺映照更多孩子的夢想。
(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陳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