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春山,采茶嘍!”4月20日,青島西海岸新區海青茶谷雨開采儀式在永旺夢樂城舉行。這是青島西海岸新區海青鎮首次將茶葉開采儀式搬進城市商圈。現場舉辦的茶鄉市集上,眾多市民搶先品鑒第一盞春茶。通過大屏幕連線,可以看到,海青鎮的萬畝茶山上,海青綠茶種植加工技藝老一輩傳承人帶領青年傳承人和孩子們共同采摘谷雨鮮葉。海青鎮是山東省“南茶北引”落地繁衍的地標鎮,建有山東省第一座茶廠。“今年是海青鎮‘南茶北引’60周年,當年第一座茶廠建立時,茶樹的種植面積只有20多畝。”“海青綠茶種植加工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傳村介紹。
歷經60年的發展,茶產業已經成為海青鎮的主導產業。目前,全鎮茶園面積穩定在3.5萬畝;有茶葉種植村57個,茶企200余家,全鎮有一半人口從事茶行業,年產干茶260余萬斤。全鎮茶葉產值突破3.73億元,權威機構評估品牌價值8.83億元,全產業鏈總產值達16.55億元。
“海青茶從一開始就注重科技的作用,‘科學種茶’是最初十六字方針中的重要一條。”李傳村說。
位于海青鎮駐地附近的青島海青龍泰茗家庭農場內,農場負責人李俊龍正在攤晾茶農們送來的新鮮茶葉。“去年3月,我們這里掛上了‘海青茶科技小院’的牌子,青島農業大學的一名農藝與種業碩士研究生駐場,依托小院開展科研課題的研究,這可幫了我們大忙,以前都是憑著經驗炒茶,現在有了高校的技術支撐,比如殺青的溫度控制,現在更加精準了,茶葉的品質也更好了。”李俊龍介紹。
近年來,類似科技小院這樣的場景在海青鎮不斷落地,海青鎮通過加強與省內高校院所合作,組建海青茶高質量發展智庫團,借助“外腦”實現產業升級。
作為海青茶科技創新首席專家,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張續周就是“外腦”之一。他多年來持續開展“海青茶”專屬茶種的培育。“目前,我們已經引進了優質茶種質資源200多份,自主研發的北茶36、東方紫嬋、北茶紅蕊、北茶寒春4個品種取得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證書,實現了海青茶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專屬茶種種植應用。”張續周告訴記者。
如今,北茶36的產業化進程已大大提速,在省內的煙臺、日照、泰安以及云南、廣西等地進行了試種。“在本地試種的茶樹,今年就可以采集了。北茶36發芽早,可以提前上市;產量高,比過去當地品種增產約30%以上;品質上,作為一個脫胎于青島當地的茶樹良種,北茶36繼承了當地茶香氣高、滋味濃、耐沖泡的特點,適合做綠茶、紅茶、白茶等各種茶品。”張續周介紹。
有了科技賦能,海青茶的品牌化之路越走越寬。海青鎮全流程設計了“小海青”產品商標、宣傳口號、品牌手冊、數字化IP形象,廣泛開展海青茶文化節暨谷雨開采儀式、炒茶斗茶大賽等茶事活動百余場,吸引游客超60萬人次。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組織全鎮知名茶企參加國際性展會,與伊朗客商簽訂上合博覽會首單采購合作協議。